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西部常見但東部鮮見的環球海鰶

  • 作者:吳瑞賢、何源興/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環球海鰶 (Nematalosa come) 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沿岸地區,北從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昆士蘭海域,東可達巴布亞新幾內亞。在臺灣西部的沿岸及河口相當常見,有時在河口大排閘門前一次就能捕獲數百尾,在東部卻是相當少見的種類。2020年冬季臺灣西南部水情吃緊時,北部及東部沿海卻下起了連續數周的雨水。當東部河川滾滾濁流沖向大海,平時不常見的環球海鰶突然成群出現在東部海域。原來環球海鰶是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喜歡河口富含營養而鹽分偏淡的環境,因此當大雨之後,連東部沿岸都成了環球海鰶優游覓食的海域。

 

環球海鰶屬於鯡科魚類,和沙丁魚、青鱗仔及丁香魚等是同科的近親。和細長體型的沙丁魚不同,環球海鰶身體呈長卵圓形,背鰭最後面的鰭條延長如絲狀,可達尾柄末端,相當搶眼。體側上方具有數條黑色點狀縱帶,頭部後方有一個大黑斑,腹側為銀白色。腹側扁平成刀狀,邊緣的鱗片相當堅硬,摸起來像鋸子一般,稱為稜鱗。體側的鱗片則相當脆弱,常常一摸就脫落。目前記錄體長可達21公分。

 

環球海鰶在臺灣俗稱扁屏、土黃,相對於普遍稱為土黃的日本海鰶 (Nematalosa japonica) 時則稱為假土黃。這些名稱大家也許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愛吃壽司或看過相關漫畫的朋友,一定對小肌、新子、鰶魚仔等名稱印象深刻,這些都是窩斑鰶 (Konosirus punctatus) 的別稱。由於這些魚種保鮮不易且細骨很多,價格通常較為便宜,然而廚藝高超的壽司師傅能夠以精湛的刀工和醋漬的技巧將其化為極佳的美食。環球海鰶和窩斑鰶相似,都是刺多容易退鮮,但是品嚐過之後,都會驚艷於其肉質的細緻,尤其油煎之後帶有濃郁的香氣,是會令人懷念的好味道。環球海鰶是一塊璞玉,尚待更多精進的廚藝來表現牠的價值。

圖1環球海鰶背鰭.JPG

環球海鰶背鰭最後的鰭條延長成絲狀,相當醒目

圖2腹部邊緣.JPG

腹部邊緣具有堅硬的稜鱗,胸鰭基部上方可見狹長大片的腋鱗

圖3環球海鰶眼睛.JPG

環球海鰶眼睛及四周看起來像是有一層厚厚的透明物質包覆,稱為脂性眼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