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遨遊海中的賓士-海鯰科簡介

  • 作者:海洋漁業組 吳允暉

入夏之際,臺灣西部漁港常見到一群長鬍子全身光滑無鱗片的海鯰科(Ariidae)成員,其背鰭、胸鰭各有一根強壯的硬棘,乍看彷如賓士車的商標(圖1),因此被漁民朋友暱稱為”賓士魚”。這些硬棘皆具有毒性,萬一不小心被刺到可是會痛不欲生,請務必當心。

圖1、海鯰科成員背鰭、胸鰭共有3根硬棘,乍看神似賓士車商標,因此有”賓士魚”的暱稱(圖為內爾哲囊海鯰)

圖1、海鯰科成員背鰭、胸鰭共有3根硬棘,乍看神似賓士車商標,因此有”賓士魚”的暱稱(圖為內爾哲囊海鯰)

海鯰科屬於鲇型目(Siluriformes),其下約有30屬156種,主要棲息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之熱帶至亞熱帶海域,喜歡於砂泥底質、近岸處、河口或紅樹林等水中有機質豐富的水域出沒。肉食性,以蝦蟹等甲殼類、多毛類、小魚為主食。主要識別外觀為3對鬍鬚、扁平頭部覆有堅硬骨板、背鰭和胸鰭各有一硬棘、全身無鱗。海鯰是許多熱帶國家如菲律賓、印尼及泰國的重要食用魚種之一,鮮食以外也可加工為煙燻魚乾及魚漿原料。

臺灣海域共記錄3屬5種,最常見的為斑海鯰(Arius maculatus)、內爾哲囊海鯰(Plicofollis nella)和大頭多齒海鯰(Netuma thalassina)等3種,可藉由口中上腭骨的絨毛狀齒區數量鑑定,三者各為1、2、3對齒區(圖2)。每年4–6月,斑海鯰為了繁殖會成群出現,西部海域經常大量捕獲(圖3),處理上先去除硬棘,一般以紅燒、三杯、煮鹹菜湯等重口味方式料理。

圖2、臺灣三種常見海鯰外觀及齒區鑑別方式(紫線圈起部分)

圖2、臺灣三種常見海鯰外觀及齒區鑑別方式(紫線圈起部分)

圖3、彰化塭仔港斑海鯰漁獲

圖3、彰化塭仔港斑海鯰漁獲

海鯰屬於受精卵數量少但是妥善照顧後代的精兵繁殖策略,雄魚會將30–50顆受精卵放入口中細心照顧,仔魚孵化後短期內遭遇危險會立刻躲回雄魚口中避難。本次針對5尾產卵期的斑海鯰雌魚樣本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其平均尾叉長為36.4 cm,平均體重為810.2 g,卵巢均已成熟,平均重量為108.8 g。成熟卵粒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顆巨大的橘色波霸粉圓(圖4),平均直徑14.4 mm。彰化嘉義一帶的海鮮餐廳會將海鯰魚卵整串酥炸上桌,為當地珍饈之一。

圖4、斑海鯰的成熟卵粒

圖4、斑海鯰的成熟卵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