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研究人員於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漁港北邊約5公里、水深5 ~ 15 m處進行潛水調查,這片海域由中、小型珊瑚礁、藻礁所組成,水質透徹,能見度非常好,可以發現許多小型的珊瑚礁魚類 (圖1) 悠游其間,海洋水下之美盡收眼簾。
圖1、小型珊瑚礁魚類環繞在藻礁、珊瑚周邊
研究人員在海域中探索時,突然發現在平坦的沙泥海底上突兀地出現一大坨俗稱「黃金」的排泄物 (圖2),估計其體積約在30 × 30 × 20 cm上下,這等驚人的份量倘若出現在陸地上一定相當嚇人,推測必定是來自大象之類的龐然大物!所以您萬萬不會想到這座海中「黃金」其實只是海參的排泄物!
海參是一種濾食性生物,牠透過觸手及口將附著有機物質的沙子吸入體內,消化器官將有機物質吸收後再將沙子透過肛門排出,其連續性的濾食行為造就了這座層層堆積的「黃金」,雖說是排泄物,卻遠比周圍未經過牠「處理」的底砂來的乾淨,因此海參也被稱為「海底清道夫」。只可惜研究人員並未在現場逮到製造黃金的「元凶」,無法確切的知悉是何種海參及其體型大小。
圖2、堆積於泥沙上的海參「黃金」
全世界目前已發現超過1300種海參,臺灣記錄了30種以上,而其中大約20多種分布於澎湖海域,常見的種類包括蕩皮參、豹斑海參、棘手乳參及黑海參等。海參營養豐富,含有優質蛋白質及膠原蛋白,非常受到民間的推崇,雖然種類繁多,不過可供食用的僅有40種左右,臺灣本土產的則又更少,坊間常見者多半是進口貨。目前澎湖海域中已罕見海參蹤跡,讀者若有幸發現,希望不要隨便捕撈,俾利我們的「海底清道夫」族群能夠永續長存於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