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賞心悅目的新刻齒雀鯛屬

  • 作者:江玉瑛、鄭明忠、何源興 /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魚類包含海葵魚 (Amphiprioninae),光鰓雀鯛 (Chrominae),美雀鯛 (Lepidozyginae) 和雀鯛 (Pomacentrinae) 等4個亞科,共計30屬418種,由於具有雜食、活潑、強壯及小型觀賞魚缸飼育容易等優點,在全球海水觀賞魚貿易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

多數觀賞魚在幼魚階段外表顏色單一,隨著成熟後才逐漸展現出美麗的體色花紋,猶如安徒生童話的「醜小鴨變天鵝」。然而雀鯛科中新刻齒雀鯛屬 (Neoglyphidodon) 卻有別於其他屬的魚種,幼魚時期體色多彩而艷麗,發育進入亞成魚後體色越來越黯淡,成魚色彩轉為單一不如幼魚期亮麗,因此該屬魚種被我們戲稱為「漂亮小鴨變醜天鵝」的代表。

新刻齒雀鯛屬全球分佈有9種,在臺灣水族市場中常見的種類包括臺灣海域產的黑新刻齒雀鯛 (N. melas)、黑褐新刻齒雀鯛 (N. nigroris) 以及列於「准許輸入物種名錄」的尖齒新刻齒雀鯛 (N. oxyodon) 等3種。黑新刻齒雀鯛初期仔魚期體色透明,進入稚魚期後色素細胞擴散出優雅的珍珠白呈現於軀幹部,一抹鵝黃帶紋由眼後延伸至背鰭後方,腹鰭及臀鰭出現漸層藍色,因此在水族館被稱為「黃帝雀鯛」或「藍鰭雀鯛」,為水族市場常客。黑新刻齒雀鯛約6個月後體表珍珠白開始褪去並出現黑色素累積,即進入亞成魚階段,最佳觀賞期為亞成魚前的6個月內。培育至12個月後全長達12公分,體色呈現黑藍色即具有生殖能力 (圖1)。

圖1、黑新刻齒雀鯛的體色差異。A. 20日齡幼魚,全長1.5公分,軀幹部透明;B. 50日齡稚魚,全長為2.5 ~ 3公分;C. 培育5 ~ 7個月後,黑色素開始擴散,進入亞成魚階段;D. 培育12個月後,全長達12公分,體色轉變為較深之黑藍色,並可觀察到生殖腺開始發育

圖1、黑新刻齒雀鯛的體色差異。A. 20日齡幼魚,全長1.5公分,軀幹部透明;B. 50日齡稚魚,全長為2.5 ~ 3公分;C. 培育5 ~ 7個月後,黑色素開始擴散,進入亞成魚階段;D. 培育12個月後,全長達12公分,體色轉變為較深之黑藍色,並可觀察到生殖腺開始發育

黑褐新刻齒雀鯛幼魚體色以艷黃為底,身披兩條黑色縱紋,第一條從眉間往背鰭下緣延伸,第二條由眼部貫穿整個軀幹部,水族館稱該種幼魚為「金燕子」,隨著成長至成魚,體色轉變為棕褐色,僅軀幹後半部及尾部保留幼魚期的艷黃色彩(圖2)。

圖2、黑褐新刻齒雀鯛 (N. nigroris) 的幼魚與成魚。A. 幼魚具二條黑縱帶貫穿軀幹;B. 成魚外觀) (圖片來源:Randall et al., 1997) 。

圖2、黑褐新刻齒雀鯛的幼魚與成魚。A. 幼魚具二條黑縱帶貫穿軀幹;B. 成魚外觀) (圖片來源:Randall et al., 1997)

尖齒新刻齒雀鯛分布於中西太平洋海域,水族市場稱之為「金絲雀」。幼魚期體色藍黑,吻端至後眉、下顎至鰓蓋及軀幹部出現搶眼的金屬藍線條,加上腰間白色橫帶的陪襯,不需螢光燈即展現雍容之勢,由於外表呈現出如絲絨布一樣的質感,又被稱為「藍絲絨」。目前本中心已完成該魚種之完全養殖技術,培育6 ~ 8個月後,全長為5 ~ 6.5公分,開始進入亞成魚,12個月後全長9 ~ 10公分,達成熟體型。性成熟種魚軀幹部的金屬藍線條淡去僅出現於眉間,白色橫帶僅出現於背部(圖3)。該種幼魚體色比成魚多彩而更受歡迎,最佳的觀賞期為稚魚至8個月間

圖3、尖齒新刻齒雀鯛。A. 80日齡幼魚,全長4公分,身上帶有鮮豔的鐵藍色橫條紋,散發出神祕的閃亮光澤;B. 培育5個月後,全長為5.5 ~ 6.5公分,藍色眉線清晰可見;C. 培育14個月後已進入成魚期,全長達11公分,金屬藍線條已慢慢退去

圖3、尖齒新刻齒雀鯛。A. 80日齡幼魚,全長4公分,身上帶有鮮豔的鐵藍色橫條紋,散發出神祕的閃亮光澤;B. 培育5個月後,全長為5.5 ~ 6.5公分,藍色眉線清晰可見;C. 培育14個月後已進入成魚期,全長達11公分,金屬藍線條已慢慢退去

近年來小型觀賞魚缸逐漸成為水族飼養主流,且小型觀賞魚運輸成本相對較低,所以水族市場中大多比較喜好出售幼魚。新刻齒雀鯛屬的幼魚體色比起成魚更加亮麗多彩,在這波風潮下,更突顯其觀賞價值。本中心已成功建立上述魚種之完全養殖技術,以人工取代野生,除了有助於降低其野外族群的捕撈壓力,人工培育之稚魚相對於野生者亦更加容易飼養,對於生態保育及消費者而言可說是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