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邱祈榮副教授專題演講紀要-水產養殖業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策略

  • 作者:陳威克、許晉榮 / 企劃資訊組

由於人類過度使用石化能源和煤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於空氣中,造成全球暖化而導致氣候變遷,已嚴重地破壞全球的生態系統,如何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與調適策略已成為現階段極重要的探討議題。本所於本(110)年1月13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副教授以「水產養殖業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策略」進行學術專題演講。邱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為資源調查監測、資源規劃分析、資源經營管理與生態服務價值系列理論、技術與實務應用。近年特別著重於空間資訊、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等資訊科技應用,以及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調適作為與教育推廣。

 

邱教授首先介紹「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8年共同創建的一個政府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現狀、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接著藉由該組織最近一期報告IPCC AR5 WGI(第一工作小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持續增加將導致進一步的暖化,進而影響全球水循環的變化呈現不平均的狀況,乾濕季之間的降雨量變化差異將持續擴大,海洋溫度持續上升,熱量將從海表穿透至深海,影響海洋環流。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持續退縮,海平面持續上升,而海洋對碳的吸收也將導致海洋持續酸化。

 

國際上針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於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公約會議中提出兩項主要策略: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來達到降低全球暖化的目標。我國因應氣候變遷於104年7月1日公布施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以下簡稱溫管法),自此臺灣正式邁入減碳新時代。溫管法是我國第一部明確授權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法律,明定我國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139年(西元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94年(西元2005年) 的50%以下,並搭配具經濟誘因的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從免費核配到有價配售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未來將以減緩、調適及教育宣導3大主軸,推動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

 

依照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分類方式,其中有關農業部門行動方案所包含之溫室氣體,區分為「燃料燃燒使用」及「非燃料燃燒使用」等2類。「燃料燃燒使用」係屬農業使用燃料燃燒及電力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源包含農機具、漁船、幫浦燃料使用、穀物乾燥、園藝溫室等相關之燃料與電力使用等,其中漁船用油造成之排放量佔大宗。「非燃料燃燒使用」主要為農牧業從事生產過程中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其排放源包含作物殘體燃燒、農耕土壤、水稻種植、尿素使用、畜禽糞尿管理及畜禽腸胃發酵等,其中農耕土壤之排放量為大宗。

 

邱老師提到因應氣候變遷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關農業生產調適策略有二,策略一:推動友善環境農業耕作,穩定農業生產,維護農、林、漁、牧生產環境,確保農業永續發展。策略二:推動低碳農業,促進農業使用再生能源,加強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最後邱老師強調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的是危機,然而我們現在針對氣候變遷所做的減緩與調適策略則是一種轉機,期許各位研究同仁能從此一轉機中找到未來相對應的商機,並為地球資源的永續盡一份心力。


圖1張副所長代表致贈本所文宣紀念品

張副所長代表致贈本所文宣紀念品

圖2邱祈榮副教授至本所進行專題演講

邱祈榮副教授至本所進行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