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於本 (113) 年5月30日假彰化縣福興鄉農會舉辦113年度水產淨零推廣課程「永續生產與責任消費:水產品低碳供應鏈講習會-彰化場」。本次活動廣邀各在地漁業團體、漁民以及彰化地區食魚教育講師、教師、營養師和水產經貿業者等參加,希望民眾能認知「消費引導生產」的未來趨勢,體認消費行為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而做出有利於地球環境的消費決策,同時讓投入減碳的漁民或水產業者,能夠獲得實質支持。
講習會大合照,活動熱鬧非凡,彰顯業界對於水產淨零議題的關心與期盼
本次講習會特別邀請相關學者專家講解水產品低碳供應鏈的相關知識。首先由工業技術研究院黃文輝總監主講產品生命週期,帶領大家一窺產品碳足跡的計算規則與發展沿革,並依步驟教授學員產品的碳盤查流程,包括確認適用之產品類別規則(PCR)、劃定盤查範圍邊界、界定產品功能單位,確認盤查期間、繪製產品生命週期流程圖、蒐集活動數據,並換算成每1單位的投入量,最後找尋各別項目對應的排放係數。假若有意申請碳標籤,則需再經過第三方查驗機構的碳足跡查驗,最終邁向減碳目標。
工研院黃文輝總監主講「生命週期評估 - 原料、生產、運輸、消費、處理回收 - 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接著由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江秀娥副研究員為學員分析臺灣農漁產品碳標籤發展現況,與全世界碳標籤制度及標章規格,逐步教導學員如何辨識碳標籤與減量標籤,以及搜尋環境部公告與農產品相關之PCR清單,並鉅細靡遺講解環境部於112年正式公告的「水產動物食品」之PCR,包含水產品及其加工品碳足跡係數等資料。
農試所江秀娥副研究員頻繁與學員互動,讓學員在歡樂氣氛中學習碳足跡概念與知識
最後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黃蔚人副教授帶來最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文蛤養殖池、魚塭之海水與大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研究成果,並詳細解構生物鈣化作用及碳匯原理,以及海洋酸化之影響。根據漁業資料統計,111年度臺灣水產養殖總面積約41,133公頃,主要養殖種類包括文蛤 (9,095公頃)、虱目魚 (7,833公頃)、石斑類 (1,474公頃)、鱸魚類 (1,116公頃)、吳郭魚 (約3,878公頃)、白蝦 (約2,236公頃)、泰國蝦 (約1,892公頃)等,黃副教授的研究以文蛤和虱目魚養殖池為偵測標的。由於對魚類與軟體動物養殖池進行直接觀測時發現儀器上的各種限制,進而投入「自動化生地化浮標儀」的研發,用以協助蒐集養殖魚塭表水如:二氧化碳分壓 (pCO2)、溫度、鹽度等參數,並以10秒測量頻率連續24小時觀測,同時利用NIST二氧化碳參考標準氣體來進行校正。最吸引觀眾目光的是,黃老師現場利用碳酸飲料為例,以喝下多少飲料,開瓶後搖晃瓶身使二氧化碳釋出,整瓶質量的增加與減少,使學員了解海水與大氣二氧化碳的溶解或釋出係取決於海水與大氣二氧化碳的分壓差,互動式教學橫生妙趣!
中山大學海科系黃蔚人副教授邀請學員上臺,利用碳酸飲料實際示範二氧化碳分壓變化原理與實驗方法
本次講習會感謝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USR推動中心及彰化地區各漁業團體鼎力相助,參與講習會人數約70餘人,顯見產業界對於水產業淨零轉型議題的關注。未來期望有更多民眾加入農業淨零排放的推動行列,共同攜手達成水產永續發展!
本講習會由本所葉信明副所長 (右二) 主持,並邀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副院長劉莉蓮教授 (左一)、江秀娥副研究員 (左二) 和黃蔚人副教授 (右一) 共同擔任與談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