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3年度水產淨零推廣:「水產碳定價、碳交易與藍碳應用講習會-嘉義場」活動紀實

  • 作者:楊一男、何源興/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水試所為執行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計畫「水產品淨零排放知識觀念推廣及輔導執行」,於本 (2024) 年7月11日假嘉義縣東石鄉公所舉辦「113年度水產淨零推廣課程:水產碳定價、碳交易與藍碳應用講習會-嘉義場」,由本所張錦宜所長主持,並邀請國內海洋藍碳權威-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與談,主題新穎頗具前瞻性,吸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臺東大學等大專院校學者報名參加;另外,嘉義縣農業處漁業科張建成科長、立法委員蔡易餘委員辦公室特助蔡鴻賓、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嘉義縣東石鄉產銷班第六班、臺中市海岸漁業資源發展所、大林鎮公所、岡山農會以及臺中、嘉義、南市、南縣等區漁會代表與多位雲嘉地區漁青、農企業亦到場共襄盛舉 (圖1)。

圖1、本次講習會吸引多所大專院校、研究機關與在地漁業團體共襄盛舉

圖1、本次講習會吸引多所大專院校、研究機關與在地漁業團體共襄盛舉

講習會由水試所楊一男助理研究員主講「農業部淨零對策與行動:農漁業碳權、碳定價與碳交易制度 」揭開序幕 (圖2),介紹農業部邁向2040農業淨零排放的策略與計畫主軸,並詳細說明目前各項關於水產的淨零計畫發展概況,從國家淨零排放12項關鍵策略,到減碳、綠趨勢、循環與增匯四大農業淨零科技政策推動路徑,涵蓋「建立精進農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測及計算方法學」、「強化農漁業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發展農漁業清潔能源共生技術」、「淨零排放之農漁業綠趨勢推動與經營策略」以及「提高農漁業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同時,呼籲現場來賓作為水產淨零知識傳遞者,多多關注國際碳盤查的標準,例如「低碳水產品」名詞的使用,應參考「ISO 14067:2018 產品碳足跡標準」與環境部產品類別規則(PCR),取得碳盤查數據再宣告較合宜。至於大家關心的碳權 (碳抵換額度) 核發則須留意將來環境部相關公告、碳權交易所交易平台相關規範,以及農業部逐漸建立的國家排放清冊中關於農漁業排放量的最新資訊。另外,也提醒各界留意未來將逐漸推廣的「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以及國內各大上市櫃公司ESG永續報告書中關於海洋、漁業與水產相關的專案。

圖2、楊一男助理研究員講解農業部淨零政策以及碳定價與碳交易制度

圖2、楊一男助理研究員講解農業部淨零政策以及碳定價與碳交易制度

接次由林幸助教授主講「將藍碳融入養殖漁業」(圖3),林老師從全球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宏觀尺度,到發展在地水產業減少碳排放與增加碳匯功能的可行性規劃,並聚焦在濱海藍碳棲地,指出可執行的海洋藍碳主要有紅樹林、鹽沼、海草、大型藻,因這些專案具有可納入碳匯計算的特徵 (俗稱碳權,carbon credit,或海洋債券blue bond等),大型藻則正在發展其專案方法。國際已展開加速落實《巴黎協定》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國際公約的承諾,去 (2023) 年12月15日舉辦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 28) 有21個國家於批准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起的「紅樹林突破」專案,旨在2030年前共同投資40億美元保護並恢復1500 萬公頃的紅樹林。臺灣訂定205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並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統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每三年更新清冊內容。海洋 (含沿海濕地) 是國家碳匯自主貢獻中重要自然碳匯之一,但過去本土數據資料較少,未來有望被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林老師進一步強調,復育藍碳生態系 (消失的碳匯) 可減少0.5%全球排放量 (0.5億噸),並對當地生態系統和民生經濟產生共生效益,例如改善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維護當地社區多元經濟收入、漁村文化地景實踐、公正價值轉型、保護海岸線及維護濱海生態韌性等。林老師擘劃假若整合雲嘉南地區紅樹林潛力復育點,依據本部漁業署「養殖漁業放養查詢平臺」去年之休養或廢棄魚塭統計顯示,雲林縣約有318口/ 69.10 ha,臺南市約有345口/ 161.07 ha,潛在可增加碳匯量之總碳吸存速率約為3,622.7 t C yr-1 (13,283.2 t CO2e yr-1),總碳儲量約為52,716.4 t C。不過,雖然臺灣濱海藍碳代表性物種之碳匯參數,以及臺灣沿海紅樹林分布等基線資料已有長年累積豐富數據庫,但落地擴散與實地應用,則需經過專案嚴格評估與規劃。除此之外,臺灣魚塭養殖面積約 50,000 公頃,若能達成減排或增匯,將對於減緩溫室氣體有卓絕貢獻。林老師分享近年投入建立養殖漁塭碳收支模式研究成果,陸續與花蓮民間黃金蜆養殖池合作完成碳收支定量研究,以及與本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淡水養殖研究中心合作進行單一海水與淡水物種,以及海水與淡水多營養階系統碳收支定量研究。

圖3、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從科學角度剖析氣候變遷造成的生態威脅,並提出應對極端氣候的科學發展路徑

圖3、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從科學角度剖析氣候變遷造成的生態威脅,並提出應對極端氣候的科學發展路徑

講習會最後進入綜合討論時間,由張所長主持 (圖4)。張所長表示本所基於法治框架與科學基礎,積極投入海洋與水產之增匯、減排等各項技術研發,保持與各產業組織、學術單位和研究機關密切合作。另由於淨零排放相關制度與主管機關較多,需先瞭解各種既有制度,然後靈活運用,創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並期勉各界齊心協力,共創產業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圖4、綜合討論時段,由本所張錦宜所長 (左) 與林幸助老師共同主持,現場來賓發言踴躍、互動熱絡,顯見產業對於水產淨零議題極為關心

圖4、綜合討論時段,由本所張錦宜所長 (左) 與林幸助老師共同主持,現場來賓發言踴躍、互動熱絡,顯見產業對於水產淨零議題極為關心

 

水試驗所淨零推廣服務
若讀者對於碳權、碳有價化、養殖或捕撈漁業碳技術、碳管理、碳足跡制度等議題有任何疑問,或對於水試所淨零推廣課程業務有興趣者,請於公務時間撥打(089)850090轉307洽楊一男助理研究員,或來信 ynyang@mail.tfrin.gov.tw,筆者會竭誠與各位讀者交換意見,切磋交流,協助臺灣水產業儘快加入全球低碳供應鏈,促進產業淨零轉型達成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