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 日期:108-06-11

沿革

  • 1971年 成立「馬公工作站」
  • 1973年 升格為「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
  • 1996年 成立「澎湖水族館」
  • 1999年 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02年 改稱「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 2023年 改稱「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任務執掌

  • 澎湖海域漁業及生態資源之調查研究。
  • 澎湖沿近海域資源復育研究。
  • 經濟水產生物繁養殖技術之研發。
  • 水產生物種原保存、選種及育種技術之研發。
  • 海上水產養殖技術研發及環境影響調查。
  • 水產品加工技術及機能性成分之研發與應用推廣。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建築外觀


研究現況

◇澎湖沿近岸海域漁業資源結構及作業動態調查

解析沿近岸漁業資源組成結構及船筏作業熱點,建立生物資料庫,提供當地漁政機關擬定或調整漁業資源管理政策之參考資訊。

◇澎湖海域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種及應用培育

研發象牙鳳螺、豹鱠、海馬、遠海梭子蟹、澎湖章魚、淺蜊等種原保種技術及建立資料庫,提供養殖產業應用,並透過放流增裕漁業資源。

◇海水觀賞魚蝦種苗培育研究

建立海水觀賞魚、蝦與海馬之繁養殖及種苗量產技術,以推動觀賞水族產業發展,減少野外採捕壓力。

◇頭足類之繁養殖技術研究

研發虎斑烏賊(花枝)及萊氏擬烏賊(軟絲)陸上種魚培育及產卵技術,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開創頭足類養殖產業之發展。

◇新興二枚貝人工繁養殖試驗

建立淺蜊、硬殼淺蜊及硨磲蛤等經濟性二枚貝之人工繁養殖技術,發展低成本高收益之新興二枚貝養殖產業。

◇水產品加工技術及機能性成分之研發與應用推廣

丁香魚休閒食品技術改進及推廣。海馬機能性成分萃取及功能評估,以開發高附加價值機能性保健食品。


未來展望

◇臺灣東部海域洄游性魚類族群移動特徵研究

建立大型海藻藻床,增裕漁業資源,並利用無線感測網路(WSN)即時傳輸功能,監測離岸風機場域水文環境資料,提供離岸風機發展之有利條件。

◇建立洄游性魚類繁養殖技術

設立海水觀賞蝦量產模廠,發展工厰化生產技術,並建立不同觀賞蝦的模組生產技術流程,協助發展海水觀賞蝦產業。

◇建立高經濟底棲魚類繁養殖技術

調查澎湖周邊重要海域生態熱點,並因應海洋資源、漁業、環境衝擊以及災害防救與評估等相關需求進行長期監測,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優質水產種苗及觀賞魚關鍵技術研發

使用未利用廢棄二枚貝殼及碎珊瑚,經過改質及機能性物質萃取,開發食品改質劑、機能性保健食品與肌膚保養品,促進水產資源有效利用及附加價值的提升。

澎湖周邊海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