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牙鮃繁養殖技術研發

  • 發布日期:106-12-20
  • 點閱數:906
  • 修改時間:108-06-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水產生物種原庫(以下簡稱水試所東部種原庫)培育之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種魚已達成熟體型,未來相關量產技術確立後可移轉至產業利用,增加國內水產養殖魚種之多樣性,並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產業之競爭力。
  牙鮃在分類上為鰈形目牙鮃科牙鮃屬魚類,俗稱比目魚,屬於冷溫性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近海底層,喜沙質或是泥沙底質,具有潛沙習性,棲息深度為10 ~ 200公尺。體型呈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不游動時皆伏於底部。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韓國、日本等地,臺灣可於西南、北部及澎湖海域發現其蹤跡。
  水試所東部種原庫於2014年由韓國進口牙鮃魚苗(體長約9公分,體重約10克)開始進行培育。牙鮃魚苗飼育於圓形飼育槽中,採流水方式養殖,水溫控制在22~25℃,鹽度為32~34psu,並投餵人工配合飼料,飼育6個月後體重可達300公克以上。目前試驗結果顯示,培育時的密度、光照、換水率及投餵頻率等皆會影響其成長。
  目前水試所東部種原庫已有培育3年、達成熟體型之牙鮃種魚,利用溫差刺激可順利誘導其於人工飼養環境下自然產卵及受精。本(106)年3月23日於種魚培育槽中取得圓形透明浮性受精卵,受精率約70%,卵徑為0.94±0.01mm,油球徑為0.16±0.01mm,在水溫21.5℃經32小時左右孵化,孵化率約50%,剛孵化之仔魚體長為2.12±0.03mm。目前持續進行人工繁殖相關研究,待未來相關量產技術確立後可移轉產業利用,提供業者運用花蓮、臺東等海洋深層水及LNG冷排水來進行飼育,將可增加國內水產養殖魚種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