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活動V8

海洋環境變遷與未來再生能源研討會與會心得

  • 作者:梁晏甄、楊順德/淡水養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於 2025 年 6 月 24 至 25 日,舉辦「海洋地球環境變遷暨未來可再生能源國際研討會」。此研討會邀請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及臺灣等國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海洋環境變遷、地質風險管理、再生能源發展等多元議題,內容涵蓋海平面與氣候的最新模擬資訊、沿海綠能發展策略,以及非破壞式光譜技術在海底文物研究中的應用。會中,各國代表積極交流,展現出良好的跨國、跨領域合作氛圍,體現了國際合作在推動科學研究與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
與會者合影留念(圖片來源:https://reurl.cc/DqWvGe)
與會者合影留念(圖片來源:https://reurl.cc/DqWvGe
 
研討會召集人陳明德教授的專題演講,分享了西太平洋暖池過去 80 萬年的溫度變化。他推測次表層水溫對赤道日照變化的顯著反應,可能與聖嬰現象(ENSO)的增強及區域水文穩定性變化有關。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的 Dr. Fatin Izzati Minhat 以砂拉越外海為例,說明浮游性有孔蟲的保存狀況除了反映過去的海洋環境,也與沉積環境條件(如石膏形成、甲烷滲漏等)有關。她提醒在古氣候重建時,需考慮多重地質干擾。在離岸風電方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劉芷妤助理教授指出,臺灣位處地震頻繁區,離岸風電開發必須納入地質風險評估,其團隊所建構的AI模型,可預測海床液化潛勢,有助於提升離岸風場設計的安全性。
 
本中心則以海報方式,分享了太陽光電結合水產養殖設施的應用成果,介紹如何透過「自電自用」模式,降低養殖場域對外部市電的依賴,減少碳排放,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所謂自電自用,是將太陽能直接供應養殖場內的水車、增氧設備等設施,藉此避免電力傳輸與轉換過程中的損耗。為進一步提高綠能使用比例,本中心結合高效率的 DC 節能無刷馬達與可調速水車,相較傳統 AC 馬達,可節省超過五成的電力。測試結果顯示,在固定光電裝置容量下,優化能源配置與用電策略能大幅提高養殖場域的能源自給率,朝向 100% 綠能自用的目標邁進。
筆者分享養殖用自電自用模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
 筆者分享養殖用自電自用模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