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科研櫥窗

颱風對養殖魚類的致死性影響

  • 作者:劉恩良/淡水養殖研究中心
強烈颱風「丹娜絲」於2025年7月6日從嘉義布袋登陸,成為自1986年韋恩颱風之後,39年來首度正面侵襲臺灣西南部的強颱。丹娜絲挾帶驚人風雨,最大陣風達每小時220公里,多處單日累積雨量超過600毫米,造成臺南、嘉義、雲林等地嚴重淹水與土石流,農漁業損失慘重。
強烈颱風丹娜絲造成臺南魚塭周邊養殖設施傾倒毀損
強烈颱風丹娜絲造成臺南魚塭周邊養殖設施傾倒毀損
強烈颱風丹娜絲造成魚塭周邊土堤結構毀損,強風吹落屋頂掉落魚塭,颱風過後漁民進行魚塭清整復原工作
強烈颱風丹娜絲造成魚塭周邊土堤結構毀損,強風吹落屋頂掉落魚塭,颱風過後漁民進行魚塭清整復原工作

颱風對養殖產業帶來的災情,除了肉眼可見的設施損壞外,過境後造成的環境擾動,更導致養殖魚類大量死亡,其主要影響包括:
  • 水中溶氧驟降,導致急性缺氧
    颱風帶來的豐沛雨水與地表逕流,會將落葉、排泄物等大量有機物質沖入養殖水體。這些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會急劇消耗水中的溶氧量,引發急性缺氧。美國與菲律賓的研究顯示,當池塘底泥累積或水體循環受到擾亂時,颱風過後常發生整池魚群因缺氧而死亡的案例。
  • 水體環境劇烈變動,對養殖魚造成生理衝擊
    颱風帶來的強風會攪動水體,導致底層缺氧水上湧,使魚群因缺氧而死亡。同時,水溫的劇烈變化、底泥的攪動也可能釋放出如硫化氫或氨等有毒物質,對魚類造成致命威脅。例如西班牙地中海地區的海鯛養殖場與挪威的鮭魚養殖場,都曾在風暴後因水體含氧量快速下降而發生大規模死亡事件。
  • 慢性壓力與疾病爆發
    風浪造成的持續性水體晃動與噪音,會使魚類處於長期高壓狀態,進而降低其免疫力,為細菌、病毒與寄生蟲的感染創造機會。國外有研究指出,高強度噪音可能導致水生硬骨魚的聽覺細胞與內臟受損,特別是體型較小或魚苗族群,對此類環境壓力更為敏感,致命風險更高。
  • 營養鹽過剩,引發藻類爆發與毒害
    暴雨沖刷會將農田或山區的大量營養鹽帶入養殖水域,促進有害藻類(如甲藻)的大量繁生,形成「藻華」。藻華不僅可能釋放毒素直接危害魚類,更會在夜間消耗大量氧氣,加劇魚塭的缺氧問題。2016 年智利鮭魚產業的危機便是一例,當時風暴與有害藻華的雙重夾擊,導致約4萬噸鮭魚死亡。
  • 設施破壞與物理傷害
    颱風的強風與巨浪常直接摧毀魚塭堤防、網箱與曝氣系統,導致魚群逃逸或在衝撞中受傷、死亡。此外,洪水湧入會急劇改變水體的鹽度與酸鹼值,導致魚類生理失調甚至死亡。
建立防災與應變機制的重要性
颱風對養殖魚類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既有立即性的物理破壞,也伴隨著延遲性的水質與生態系統失衡。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未來颱風強度與頻率可能持續上升,單靠災後搶救已無法滿足養殖產業的需求,儘速建立颱風期間的養殖風險管理措施與緊急應變機制,例如配置緊急電力與曝氣系統,確保颱風期間仍能維持水中含氧量、備妥養殖設施資材,以便在設施受損後快速修復以及在颱風後立即監測與調整水質,降低延遲性死亡風險等,才能有效降低災損,強化水產養殖產業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