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開發觀賞魚產業關鍵技術

  • 日期:104-03-10
  • 計畫編號:103農科-11.3.3-水-A4(1)
  • 年度:2014
  • 領域:漁業科技研發領域
  • 主持人:何源興
  • 研究人員:陳冠如、陳石柱、鄭明忠、施勝中、許鐘鋼、城振誠、黃之暘、蔡明安

1.進行安氏尾小蝦種蝦管理及蝦苗培育試驗。孵化時間在水溫25.9 ℃為13天;27.8℃為10天。孵化時間與水溫呈負相關。安氏尾小蝦的孵化數量介於463 ~ 795顆。蝦苗量與頭胸甲長呈正相關。在水溫27 ± 1℃的環境下,初期蝦苗的餌料密度投餵 2-4 隻/ml 豐年蝦無節幼蟲對孵化後10 天的蝦苗有較佳活存率及成長。溫度方面,蝦苗在21 ~ 27 ℃的水溫環境下有較佳的活存率,而成長則以24及27℃較佳。
2.採集澎湖地區野生長硨磲貝進行種貝培育,以珊瑚砂等為基質底的養殖活存率50.00%(6/12),優於以無基質底缸養殖的活存率8.33%(1/12)。而以長硨磲貝生殖腺懸濁液刺激誘導種貝產卵試驗結果顯示,精子噴發率16.67%(1/6),未能誘發卵子。
3.迷器魚類體型及色彩多樣,不需繁複的養殖設施,深受水族飼養者喜好,然市售者屬於國內品種或自行繁殖者少,大部份為進口,所以建立相關繁殖技術甚
至育成新品種(系)應可增加飼養者的選擇,本研究近期內以迷器魚類為研究目 標,目前已蒐集小型迷器魚類-五彩鬥魚及蓋斑鬥魚數個品系陸續進行純品系繁 殖試驗。由試驗結果五彩博魚初期魚苗培育仍以草履蟲為較佳的餌料生物,可直 接投餵20-30天後再更換為較佳的餌料生物,可直接投餵20-30天後再更換以水 蚤或直接投餵鰻粉。由於觀賞魚產業是精緻化及多樣化的發展,對其他不易繁殖 或特定高經濟魚種仍有待持續探討以建立人工繁殖及稚幼魚苗培育技術,增加觀 賞魚市場競爭力。
4.分別以觀賞性慈鯛、吸甲鯰及淡水觀賞蝦等物種,建立具本地產業需求及貿易供銷潛力之多種淡水觀賞性水生物之長途運輸前蓄養、健康檢疫與依種別所發展之包裝技術,並藉由單隻包裝、以蘆薈及小黃瓜萃取物等天然物添加,並使用二氧化氯為消毒減菌,確保包裝水體穩定、無病害威脅及生物活存。另外使用乙醯膽鹼與ß-glucan飼料添加,搭配針對觀賞性慈鯛(Cyphotilapia frontosa)、吸甲鯰(Ancistrus sp.)及淡水觀賞性米蝦(Caridina spp.)之包裝作業標準程序,可縮短包裝作業時間至少20%,提升120小時模擬貿易運輸於運抵時活存達90%,並相對現行技術增加酬載至少25%。
5.訪視並收集觀賞魚場病例包含罹病魚隻、生物餌料、環境池水與土壤等病材累計共46件,病材經分枝桿菌屬特異性恆溫圈環形擴增法(LAMP)之檢測,結果46件病材中於8件觀賞魚、2件土壤與1件餌料生物為陽性反應。另進行消毒劑Benzalkonium chloride與Virkon®S對分枝桿菌之效力試驗,結果顯示以2ppm Virkon®S處理24小時有較佳的殺菌效果。
6.當飼育水槽水溫高於約 25 ℃以上時,雙棘刺尻魚即出現產卵行為,並持續至秋末水溫下降至 25 ℃以下時,終止產卵。雙棘刺尻魚受精卵為浮性的透明卵,平均卵徑為 0.64 ± 0.07 mm (Mean ± S.D.),內具單一油球,油球的平均直徑為 0.18 ± 0.01 mm。在水溫 27 ± 0.5 ℃及鹽度 32 ~ 33 psu下,受精卵約 17 小時孵化,鹽度30 psu孵化率約72.5 %。
7.藍黑新雀鯛受精卵呈淡白色至淡黃色,為長橢圓形、分離之沉性黏著卵,受精卵之平均長徑為 1.09 ± 0.13 mm;短徑為 0.68 ± 0.03 mm;卵黃長徑為 0.61 ± 0.15 mm,油球徑 0.02 ~ 0.17 mm,親魚會有護卵行為,主要是由雄魚擔任。在水溫 27 ± 1 ℃ 時約 103 小時後開始孵化。初期餌料生物為纖毛蟲、輪蟲及橈腳類,並添加微藻來穩定水質及滋養輪蟲,同時餌料生物之提供應該注意各個餌料必須重疊使用。

研究報告摘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