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鯛加工剩餘物的「胜」值再利用

  • 發布日期:109-09-17
  • 點閱數:573
  • 修改時間:110-08-16

為響應政府零農業廢棄物的循環經濟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以臺灣鯛加工剩餘物為素材,透過水解技術萃取水解蛋白,具高營養價值,可取代飼料中的魚粉成分,實驗結果顯示其小分子胜肽更具有抗氧化及強化免疫等生理活性。水試所以創新技術化腐朽為神奇,將原本廢棄的副產物重新賦予新的價值,嘉惠臺灣鯛相關產業鏈。

水試所指出,臺灣鯛歷經多年的品種改良以及養殖技術的不斷精進,成為我國年產量最高的養殖魚種,2018年的養殖產量達 6.2 萬公噸,而無刺去皮的鯛魚片更是深受消費者青睞。臺灣鯛在加工取肉後,會產生頭、尾、骨和內臟等不可食用的剩餘物,這些加工剩餘物近乎占總魚體重的一半,目前普遍的處理方式為乾燥粉碎成下雜魚粉,或使用酸溶液分解為魚溶漿。

下雜魚粉受限於原料含有大量魚骨,不利生物吸收,只能有限度的使用於飼料中;而利用酸溶液分離骨渣以製造魚溶漿也會破壞原有的營養成分,並非理想的飼料原料。水試所針對臺灣鯛加工剩餘物,開發蛋白酶水解技術,能在溫和的中性條件下充分水解,不須使用酸、鹼或有機溶劑,即可將剩餘物中的蛋白質降解為小分子的多肽溶出,不僅可有效分離骨渣,且能充分保留其營養成分。

水試所說明,相較於大分子的蛋白質,經水解產生的小分子胜肽,除能提高生物的消化利用率外,根據實驗結果,水解後分離的胜肽還具有抗氧化效果,能清除自由基,另細胞培養試驗結果亦證實,水解胜肽能促進免疫基因表現,強化免疫系統,具有開發為營養保健品或機能性飼料添加物的潛力。

水試所透過環境條件控管來提高酵素作用活性,並大幅縮短水解時間,藉以達到抑制細菌的效果,水解過程中無腐敗腥臭味,確保品質安全穩定。未來將持續投入研發,利用科技轉化加工剩餘物,開發多元性的應用,達到農業循環再利用及水產品「胜」值的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