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刺足沼蝦幼苗培育技術初步建立

  • 出版日期:112-03-01
  • 點閱數:370
  • 修改時間:112-03-28

刺足沼蝦 (Macrobrachium spinipes) 為長臂蝦科沼蝦屬中大型的淡水蝦物種,分布於西印度太平洋區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型島嶼,近年才被確立為獨立物種 (施,2017)。在臺灣南、北部皆有發現,在自然環境河川中,以攝食各類的小型昆蟲、小貝類、甲殼類、有機碎片、穀類或各種植物的種子及水生植物的莖或葉等為主。Lober與Zeng (2009) 認為,刺足沼蝦與羅氏沼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同樣有降海生殖的行為,直到Nova 等 (2015) 發現了成熟抱卵的刺足沼蝦常在澳大利亞熱帶大河川河口,證實了刺足沼蝦具有降海生殖的行為。

在臺灣最早為陳建初與張昕照 (1987) 所發表的金線蝦幼苗生長過程之形態特徵中,描述的金線蝦特徵與已發表的刺足沼蝦極為相似,而推測可能金線蝦即為刺足沼蝦,因此刺足沼蝦早期又稱金線蝦,坊間稱為青鬚仔或青龍,此外,過去國內並無刺足沼蝦種分類的記錄 (Shy et al., 2013),除了體型與羅氏沼蝦相近外,其亞成體額角呈紅色,頭胸甲與腹節都有不規則的墨綠色縱向紋路,第二步足呈現黑白相間的環紋,所以成為國內淡水沼蝦的新記錄物種,但刺足沼蝦的體色艷麗勝於羅氏沼蝦,身體具有花紋且觸鬚為藍色,為具有特色淡水沼蝦之一。

臺灣淡水蝦以羅氏沼蝦養殖為主,由於多年來養殖種原多樣性不足,基因漸有弱化之趨勢,造成抵抗力的減弱,使得病毒及細菌感染率風險增高,面臨養殖的困境 (張,2011)。刺足沼蝦為臺灣原生種淡水蝦,生長適應臺灣氣候的環境,野生種原豐富,比較沒有基因弱化的問題,而刺足沼蝦的肉質也比羅氏沼蝦來的Q彈扎實鮮甜,且肌肉表面紋理具有花紋。因此刺足沼蝦除了體型大,兼具觀賞及食用性等優勢外,是極具成為臺灣新養殖物種的潛力。

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學 (UPNG) 於2014年5月雖成功發表可人工繁殖刺足沼蝦,但繁殖技術仍不成熟且無法量產。另外,目前國內外對刺足沼蝦幼苗培育方面的研究紀錄仍不足,在國內刺足沼蝦在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施志昀教授帶領下,完成首次孵化養殖成功實例,以室內孵化幼苗培育及進行不同鹽度下對其幼苗發育之影響研究中,雖其育苗率為4.46%,但奠定了國內刺足沼蝦的育苗技術基礎,至於品種的產量技術仍是目前尚待建立的關鍵 (Anger at al., 2009),因此,本試驗主要目的為建立刺足沼蝦保種及種苗繁殖初步技術,期望能成為重要的淡水蝦養殖物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