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誰吃了鬼頭刀?

  • 出版日期:110-03-01
  • 點閱數:233
  • 修改時間:110-03-25

魚類在自然界中的移動行為、棲地偏好及洄游模式之相關資訊不易取得,但隨著電子式記錄器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解中上層魚類生活史的詳細描述,並已發展到適合結附於許多不同型態的物種,記錄移動位置及棲息深度與溫度等精細時間序列資料,明確的解析物種的活動範圍及棲地偏好,判定物種的水平及垂直移動模式及分布範圍與確定產卵場等重要資訊,亦是提供資源評估所需的重要生態參數。

鬼頭刀為表層洄游性魚種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之混合層內,經常於淺海域及表面漂流物附近活動。臺灣於2014年開始建立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 (Fishery Improvement Plan, FIP),並於2015年正式登入SFP (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 網站,為臺灣首項執行之魚種。工作計畫的制定與內容必須有科學研究作為依據,因此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本所科學家執行臺灣鬼頭刀族群動態解析,作為工作計畫所需科學研究之佐證。

本中心針對鬼頭刀移動行為及環境特徵之研究已於2019及2020年發表於國際期刊 (Lin et al., 2019, 2020)。雖然如此,本中心仍持續進行有關鬼頭刀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收集更完整且長期的行為資料,以提供資源評估所需之生態訊息相關科學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