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南部海域日本帶魚攝食初步研究探討

  • 出版日期:110-09-01
  • 點閱數:283
  • 修改時間:110-09-28

帶魚屬魚類市場通稱白帶魚,為臺灣沿近海重要經濟魚種。曾 (2010) 以形態測量法將其區分為日本帶魚 (Trichiurus japonicus)、白帶魚 (T. lepturus) 及南海帶魚 (T. nanhaiensis) 3個種,南部海域以日本帶魚居多,因此本文以日本帶魚為研究對象。日本帶魚在食物鏈金字塔中屬高營養位階之掠食性魚類,棲息於砂泥質之大陸棚沿岸水域,西南海域主要分布於茄萣外海50-100 m處、高雄一港口至東港外及小琉球南方水深100-200 m處 (賴,2020)。根據近20年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帶魚屬整體漁獲量在1990年後呈下降低迷狀態,雖然近3年有顯著提升,但仍需持續關注後續狀況。為防止過度捕撈而造成過漁現象影響食物鏈之平衡與穩定,應建立漁業生物及生態學相關資訊作為未來資源管理之重要參考資料。國內帶魚屬研究目前大半著重在年齡成長、生殖生物學 (陳,1978;石,2003) 及漁場分布 (江,2012),關於攝食習性之研究則較少,僅有Chiou等 (2006) 針對臺灣西南海域及東北海域龜山島之帶魚屬魚類的攝食習性進行探討 (徐,2019)。本文利用日本帶魚胃內容物的餌料生物組成、數量及季節性變動,初步解析日本帶魚主要攝食項目,未來可詳加了解生態系中掠食者與餌料生物間相互作用關係,提供生態系漁業管理所需之重要科學依據,以達到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