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石斑魚精液冷凍保存及其雜交育種應用研究

  • 出版日期:111-03-31
  • 點閱數:209
  • 修改時間:111-04-08

石斑魚屬高經濟價值之魚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溫暖海域沿岸的重要食用魚,屬於鮨科 (Serranidae) 石斑亞科 (Epinephelinae) 的魚類。根據Aldemita C (2013) 調查,全世界有269種石斑魚,臺灣有紀錄的約52種 (Lee, 1990)。由於石斑魚的肉質細嫩、鮮美,且外形美觀,廣受各地消費者喜愛,已成為名貴的海鮮之一。野生石斑魚的捕獲量因過度捕撈已逐漸下降中,因此透過水產養殖來生產這些野生的珊瑚礁魚類越來越受到重視 (Leong, 1998; Halim, 2001)。石斑魚養殖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且大部分產量來自亞洲,其中中國 (佔總產量的65%)、臺灣 (17%) 和印度尼西亞 (11%) 估計佔全球石斑魚產量的92%。目前至少有47種石斑魚和15種雜交種石斑魚已經過試驗或正在商業化生產中 (Rimmer and Glamuzina, 2019)。

臺灣從1970年代開始進行石斑魚養殖,發展至今已有近四十多年的歷史,為臺灣重要的經濟養殖魚種。惟近年來石斑魚養殖產業受到寒流、高溫等極端天氣影響,以及病原菌變異與藥物濫用等因素影響,再加上全球景氣下滑之衝擊,使得石斑價格逐年降低。考量可能因部分業者為追求生產量能,未考量種魚來源的多樣性,導致近親交配,因此易造成基因窄化。此外,近幾年來中國及東南亞皆已競相投入雜交石斑魚繁養殖,臺灣未來應積極開發新品種石斑之繁殖技術,進而強化石斑產業之競爭力。

石斑魚具有〝先雌後雄〞的性轉變現象,於生活史的前幾年表現出雌性特徵,隨後有選擇地改變她們的性別為雄性,雖然許多研究人員參與其性別轉變的研究,惟對引發性別變化的因素仍然未知 (Bhandari et al., 2003)。因為此特殊生理機制使其生產繁殖過程中雄魚來源較為困難,且因雌、雄親魚性成熟不同步,限制了大規模種苗的培育,例如鞍帶石斑 (俗稱龍膽Epinephelinae lanceolatus),成熟雄魚約34-120 kg,其育成約需5年以上時間,因此培養雄性親魚曠日廢時,且因雄魚體型碩大,採集精液進行人工繁殖與雜交工作時,常需勞師動眾搬運及麻醉。近年來隨著水產生物配子保存技術的發展,採用超低溫冷凍保存精液技術是解决上述難題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