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西南海域康氏馬加鰆攝食初探

  • 出版日期:111-09-30
  • 點閱數:257
  • 修改時間:111-10-03

康氏馬加鰆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俗稱土魠魚,為中表層的大洋性洄游魚類,分布西起紅海、南非至亞洲東南,北至中國及日本,南至澳洲北岸 (Randall, 1995),是一種高經濟價值魚種及重要的漁業 (Carpemter et al., 1997)。臺灣坊間常聽到流傳諺語「1鯧、2午、3土魠」其中土魠,主要是形容土魠魚的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到農曆年前,此魚價格水漲船高,近幾年來更是屢創天價,因而被新聞媒體形容為魚類中的白金。土魠魚在食物鏈金字塔中屬高營養位階之掠食性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區 (邵,2022)。國人愛吃土魠魚,但是人為長期捕獲與環境問題讓土魠魚產量跟不上食用市場需求。由漁業統計資料發現,自2003年達高峰6,600公噸後,逐年降低,近年來漁獲量已下滑至600餘公噸。為防止過度捕撈而造成過漁現象影響食物鏈之平衡與穩定,應建立漁業生物及生態學相關資訊作為未來資源管理之重要參考資料。土魠魚目前研究包含年齡成長、生殖生物學 (羅,2017;Weng et al., 2020, 2021) 及漁場分布棲地適合度 (何,2021),其關於攝食習性研究較少,國外方面有針對埃及地中海沿岸、波斯灣、印度半島等海域攝食研究 (Bakhoum et al., 2007;Nassir et al., 2017;Devar et al., 1998)。對於魚類攝食習性研究主要方法為胃內容物分析法,此方法可直接取得食物的種類及攝食的比率 (MacDonalds et al., 1982),以了解魚類攝食狀況。由於魚類攝食除維持自身成長外,與整體族群移動、繁衍、餌料與環境皆有關係,因此食性研究上可提供魚類生活史之關鍵 (鄧與趙,1991)。本研究利用土魠魚胃內容物的餌料生物組成、數量變動及季節性變動,初步解析土魠魚主要攝食餌料種類,未來可詳加了解生態系中掠食者與餌料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係,提供生態系漁業管理所需之重要科學依據,以達到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