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全球暖化與種間雜交的可能關聯

  • 出版日期:101-06-01
  • 點閱數:106
  • 修改時間:108-06-13

根據澳洲科學家Morgan (2011) 研究發現,野生的澳洲黑邊鰭真鯊 (Carcharhinus tilstoni) 與普通黑邊鰭真鯊 (C. limbatus),已有部分族群自然雜交,繁衍出一種新的雜交種黑邊鰭真鯊。這個軟骨魚類種間雜交的首例,令學界嘖嘖稱奇,因為自然界中動物發生種間雜交的情形並不常見,更何況對行體內受精的軟骨魚類而言,種間雜交除了要克服配子的不親和性之外,雄魚還必須先與雌魚配對,並設法透過鰭腳 (claspers) 將精子送入雌魚體內。
澳洲黑邊鰭真鯊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及東部海域,而普通黑邊鰭真鯊則廣泛分布於全球緯度較低的溫暖海域;兩種鯊魚的分布在澳洲北部海域相互重疊。Morgan指出雖然這兩種鯊魚在形態 (性成熟體長、初始體長及脊椎骨數目等) 以及粒線體DNA序列 (ND4, COI, control region等) 都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卻不足以構成生殖屏障。此外,學者認為雜交種黑邊鰭真鯊仍然具備與澳洲黑邊鰭真鯊交配繁殖的能力,因此擔心純種的澳洲黑邊鰭真鯊日後可能會消失。
目前總共發現57隻雜交種黑邊鰭真鯊,廣布在長達2,000 km澳洲東部海岸線外海。根據DNA序列分析,雜交種兼具了澳洲黑邊鰭真鯊與普通黑邊鰭真鯊的性狀特徵。與澳洲黑邊鰭真鯊相較,雜交種的體型較大,能夠適應更寒冷的水溫;與普通黑邊鰭真鯊相較,雜交種的體型較小,能夠適應更溫暖的水溫。雜交種黑邊鰭真鯊對於適應環境水溫明顯具有雜交優勢 (heterosis),因此能夠廣泛分布在不同的水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