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魚市場發現台灣新種鯊魚

  • 出版日期:101-09-01
  • 點閱數:208
  • 修改時間:108-06-13

鯊魚為延繩釣與底拖網等漁業常見的混獲物種,一般延繩釣所捕獲者多為大體型的大洋性種類,例如俗稱水沙的鋸峰齒鮫 (Prionace glauca) 或淺海狐鮫 (Alopias pelagicus)、白眼鮫 (Carcharhinus spp.) 等。在台灣沿近海作業的底拖網則可捕撈到底棲性、中小型的鯊魚,如俗稱為沙條的斑竹狗鮫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或梭氏蜥鮫 (Galeus sauteri) 等,偶爾也會出現體型較小的深海種類,如全身漆黑的斯普蘭汀烏鯊 (Etmopterus splendidus)、廣吻篦鯊 (Apristurus macrorhynchus) 等。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的大溪漁港,為台灣東北部海域最重要的底拖網漁場。2005年澳洲鯊魚學者威廉‧懷特博士與本所聘用副研究員陳威克前往大溪魚市場採集,發現幾尾鯊魚外觀看來與一般常見的棘鮫略有不同,經由詳細比對後,確定為未曾被描述過的新種鯊魚,遂以福爾摩沙為學名,將之命名為台灣角鯊 (Squalus formosus)。研究結果已於2011年6月發表於Journal of Fish Biology期刊,模式標本 (holotype) 則典藏於澳洲海洋與大氣研究中心 (CSIRO) 的國家魚類典藏館 (Australian National Fish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