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單一物種到生態系取向的漁業管理

  • 出版日期:104-03-01
  • 點閱數:239
  • 修改時間:108-06-13

生態系取向 (或稱生態系途徑) (ecosystem approach) 的管理,近年被廣泛的應用在自然資源管理與環境規劃領域。1992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即採用生態系取向的管理作為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手段之一;而後包括2002年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等重要國際會議中,也都提倡此管理概念。相關研究指出,生態系取向的管理方式亦可應用在漁業與海洋的規劃管理上。由於世界各國大規模開發海洋資源,加上漁業捕撈的過度發展,許多經濟漁獲種類資源瀕臨崩潰。長期過度的漁獲壓力除了會造成漁業資源衰竭,還可能導致海洋生態系系群結構的改變與多樣性的損失,即就整體生態系的概念來看,已造成生態結構的改變。Clarke and Warwick (1994) 指出,在過度開發的生態系,r選擇之物種取代k選擇之物種成為優勢種。舉例來說,太平洋赤道海域附近可能發生了海洋生態系族群結構變化 (regime shifts),該海域的大型魚類,包括黑皮旗魚,灰鯖鮫,黃鰭鮪與狐鮫等系群的生物量減少了約50% 到90% 不等,而且出現了魚體小型化的狀況,而生長速度快的小型魚類如帶鰆等的資源量則大幅增加,顯示該海洋生態系族群結構有轉變為以小型魚類為主之現象。同樣地,在臺灣也有研究指出,2004-2005年在臺灣東部漁獲之鬼頭刀相較於10年前,出現成長速率較快、極限體長較小之情形。顯示在該期間,鬼頭刀之成長可能受到密度相依效應影響,其原因推論可能是沿近海域大型魚類資源量出現損耗,因而改變此海域內海洋生態系機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