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衛星遙測在漁業及海洋監測上利用之過去與現況

  • 出版日期:84-11-01
  • 點閱數:516
  • 修改時間:108-06-13

衛星遙測(satellite remote sensing)在整個遙測發展史上是屬於較晚近的一項技術。自蘇聯於1957年成功地發射Sputhik 一號人造衛星以後,人類便開始了另一新的紀元。此後,遙測科技發展在各國積極延攬培育人才及熱衷參與研究下突飛猛進,歷經短短數十載,在衛星事業及遙感探測技術上均有長足進展。同時各國亦相繼發射不同應用範疇的實驗性(experimental)及業務性(operational)衛星,作為通信、軍事、氣象及資源探測研究(寺本,1985;川村等,1990;增子等,1990)。目前發射地球觀測衛星之國家單位主要有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歐洲太空總署(ESA) 、日本太空發展總署(NASDA)、印度、加拿大及蘇聯等,近年來法國、中共亦相繼投入發射氣象衛星行列。我國自1990年起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擬訂衛星發展中長期計畫,預計在10年內投注150 億元之經費,從事衛星之發射、接收站控制管理、訊號接收及影像解析應用等技術之引進及發展。就低空繞極軌道衛星在美國觀測衛星發展史上之地位而言,於1960年泰勒斯 (TIROS)氣象衛星之發射,係人類首次由太空觀察整個地球的表面。接著即雨雲衛星(NIMBUS)系列衛星之發射,其中最後一顆NIMBUS-7號於1978年發射,可監測地表熱收支狀況、大氣組成份、海上廢棄物及接近海面的葉綠素含量等。同時1978年發射海洋衛星(SEASAT),可應用於監測風速、波浪、及海冰之分佈等。1972年發射大地衛星(LANDSAT) 之系列衛星,主要應用於觀測植物型態分類、土壤溼度、熱污染及地表輻射量等。而日本於1987年開始發射的MOS 系列衛星,可用於觀測海面溫度、大氣水汽含量等。歐洲 ESA 也於1991年發射ERS系列衛星,其主要應用於海面溫度之精確測定及海冰觀測等。此外,位居高空之地球同步衛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 在海洋及漁業上之應用也頗為廣範,例如印度於1983年發射之INSAT-1B衛星,可作為中小尺度區域性海洋表水溫度及氣象之觀測。而美國於1975年發射的GOES系列衛星資料,被處理劃出表面溫度梯度(即鋒面),以觀測鋒區之形成與魚族洄游之關係。日本GMS 系列及歐洲METEOSAT等氣象衛星亦各自有不同之應用領域,以幫助人類來研究了解海洋及其與漁業間之海漁況關係及其它地表自然現象(表1)。(Maul et al., 1984; Majumdar, 1988 ;新井,1985; 小倉,1988;增子,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