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本人想學習養殖草蝦(或白蝦),由於沒有經驗,加上近年來草蝦及白蝦等病變相繼發生,使得不知該如何著手進行,希望貴研究單位之專業技術能協助指導。

  • 來函日期:93-01-12
  • 類別:甲殼類養殖

一、養殖環境問題
  目前蝦類養殖病變大量死亡主要因素為病毒性疾病與弧菌混合感染,從養殖環境消滅控制病毒並非易事,但控制弧菌顯然比較容易。現行添加光合成細菌或有機活菌以及其他有益微生物來拮抗抑制養殖環境中弧菌數量防治病害效果並不十分完全有效,無法完全根除蝦病原弧菌所產生的病害問題。唯有徹底從養殖環境改善,製造有利於有益微生物適合之環境條件,自然形成有利之微生物菌群之絕對優勢,完全阻斷病原弧菌之生存空間,才能有效防止弧菌病害之發生。
  由實例調查結果,病變蝦池可檢測到大量病原弧菌,而養殖良好之蝦池環境中幾乎檢測不到病原弧菌。作法首先為養殖環境完全徹底之改良,利用大量有機物質 (下雜魚、魚粉、糞肥、米糠等等) 於池中發酵分解,產生大量有機活菌,繼之光合成細菌、硝化細菌因應而生,利用這些環境淨化微生物群改善所破壞之環境水質,俟環境水質改善後再放養蝦苗,環境水體中有機活菌、光合成細菌、硝化細菌族群除能抑制病原弧菌外,亦能適時分解水中污染物 (飼料殘餌、蝦類排泄物等) 有效改善水質與底質。
二、增強蝦體抗病能力
  蝦類若要對抗病毒性疾病應從蝦體本身免疫抗病能力著手,這是目前最為大家熱烈探討研究之問題,從許多免疫賦活物質 (例如Glucan、Vit.C、多醣物質等) 對蝦類免疫活性之增強效果以及疫苗之開發應用等方面已獲得初步的效果,但仍無法實際應用在蝦類養殖上。最方便、最簡單、最有效增強蝦免疫抗病力之方法為充分有效利用蝦池中之天然餌料生物 (藻類、橈腳類、底棲生物、多毛類、砂蠶類等)。
  上述於池中大量添加有機物質除培養大量微生物群外,相形地提高池中生物量產能,微生物代謝產物為藻類吸收利用,微生物及藻類被浮游動物利用,浮游動物再被較大型底棲性動物利用,形成之食物鏈關係提供蝦豐富而且多樣性之天然餌料生物,健全池蝦之體質,增加抗病能力。其作法為確保天然餌料充分有效利用,應注意防止雜魚雜蝦的產生以及適當的放養量。
三、養殖模式流程
(1)蓄水,鹽度維持30 ppt以內;(2)徹底清除雜魚、蝦 (保持餌料生物,可提供池蝦初期餌料);(3)添加大量有機物質 (1500-2000 kg∕公頃)、改變環境微生物相、增加餌料生物量;(4)長期發酵培養微生物群,以及利用微生物作用淨化水質,為期至少3個月以上 (需長時間之作水期至水質恢復正常);(5)放養蝦苗,密度10-20萬/公頃;(6)初期不投餵人工飼料,放養20天後再開始投餵。約75-100天可達上市體型30-40尾/斤;(7)放養中、後期固定期間添加有益菌,監測水質如有不良應及時應變改善,確實做好養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