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蝦體變紅有治療方法?
2.自行繁殖光合成菌,但有部分光合菌變綠色藻水,為有益藻系?可添加於蝦池中?
3.養殖做水:做水期需達3個月,但做水期達3個月是有困難的,看法如何?
4.場內淡水pH較低,先將淡水與海水混合後再抽入養殖池,pH夜間約6.9-7.3,白天約7.0-7.8,淡水含鐵成分較高,有簡易檢測方法?
5.使用何種物品消毒蝦池?
6.蝦子體態大但重量輕改善之道?後期使用天然餌料可改善?

  • 來函日期:92-05-19
  • 類別:甲殼類養殖

1.蝦體變紅乃蝦本身免疫系統失去作用,細菌感染入侵,預防性的工作非常重要。當發現有少量蝦體變紅,其治療方式為:當陽光充足時,降低水位至30-45 cm,使池底氧化作用加強,利用陽光中UV之自然殺菌作用,刺激蝦體脫殼,3天後再緩慢進水,增加至原來水位。
2.光合成細菌會變成綠色藻水,其原因為肥料不足或陽光照射不足,只需加強魚漿水,加強日照即可。
3.若無法達到做水期之要求,則於養殖期間只需固定添加有益菌即可。貴公司所做之方式,可以改善為放養蝦苗前1星期加入100 ppm自行生產之肥水 (實為微發酵型微生物),以後則不再添加,改以10 ppm之光合成細菌固定每週添加即可。
4.淡水加海水混合後應先於蓄水池靜置一段時間,這期間便可以石灰調整其pH,待穩定後再加入養殖池。至於鐵質其實並不可怕,靜置後非常容易氧化沉澱,不具有毒性;鐵質的檢測,可查一些簡易的測定試劑組,操作非常方便 (例如Merk生產之鐵質檢測試劑組、編號114660,測試範圍0.05-1 ppm)。
5.常言消毒,何謂毒?養殖管理著重生態平衡穩定,實在沒有必要浪費藥物,增加成本,更破壞池中生態穩定。水中污染源主要為投餌及排泄物所致,污染物轉化為毒性物質 (NH4+、NO2-、H2S等),導致養殖物中毒,免疫力降低,無防禦能力便容易致病,在養殖管理應隨時注意養殖物健康與養殖環境水中之變化,遇有問題作正確研判、對症下藥。
6.體型大、重量輕為蝦體虛弱能量流失,一般俗稱「脫肉」,養殖池鹽度較低也會有此現象產生。使用營養較高之天然餌料有改善效果,但若能將全程養殖鹽度維持在20-25 psu,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