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您知道魷魚有多少種嗎?
二、烏賊、魷魚、章魚屬於軟體動物,為何看不見其貝殼呢?
三、如何區別魷魚和鎖管?
四、魷魚生活於海洋的何處?
五、現今所知最大及最小魷魚的種類為何?
六、台灣地區魷魚資源開發的過程如何?
七、全球可能的魷魚資源量有多少?
八、未來可以開發利用的魷類為何?

  • 來函日期:91-08-12
  • 類別:水產生物

一、一般動物的外形係頭部在最前端,次為軀體部,最後為足部或尾部。烏賊、管魷及章魚類的外形雖然也可分成此三部份,但其頭部位於身體的中間,足部變成許多腕圍繞著頭部,最後才是軀體部,故在分類學上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頭足綱。
  幾億年前海中盛行的菊石、箭石也是頭足類,只不過現今皆已成為化石種。
  現存的頭足類有43科149屬685種,其中以魷魚佔大部分,計有23科200~230種。
二、古代的頭足類為帶著外殼運動的生物,現存的鸚鵡螺為最好的例子。依演化過程頭足類可分成二類:一為向上運動的游泳型,如烏賊、鎖管、魷魚;另一為向下運動的底棲型,如章魚、耳烏賊。屬於游泳型的魷魚因天生好動,如果有笨重的外殼就會妨礙牠們游泳,因此經長期的努力把外殼隱藏在身體內,而變成薄薄的內殼,如此不但可以增加浮力幫助游泳,也可以支撐柔軟的身體。但游泳型的頭足類因棲息環境的不同,殼的演化程度也不同,其中烏賊類內殼最發達,為一較厚的石灰質,而魷魚、鎖管的內殼沒有石灰質,為一針葉狀、幾丁質的軟甲。
三、兩者外形很相似,身體皆屬於細長型,肉鰭後位,亞菱形,富有肌肉的外套膜與頭部相連,但仔細觀察仍可由肉眼判別其差異。
(一)眼睛
  魷魚的眼睛佔身體的比率較小,由於生活於懸浮物較少的外海或大洋中,因此眼眶無薄膜,死後眼睛睜開著,為死不瞑目型。鎖管的眼睛較大,眼眶具有薄膜,以適應淺海較混濁的環境,死亡後眼睛有薄膜覆蓋,故眼部較模糊,屬於死後瞑目型。
(二)體長形質
  魷魚肉鰭較短,呈橫菱形,鰭長約為胴長的1/3,中~大型。鎖管的鰭較長,呈縱菱形,鰭長為胴長的一半或超過一半,中~小型。四、一般魷魚屬於外洋性或半外洋性,其分佈水深可超過 2,000 m 以上,主要在大陸棚或大陸斜坡上,不像鎖管、烏賊及章魚生活於離岸較近的沿近海。有些種類如日本魷或稱北魷(Todarodes pacificus),於索餌期間生活於外洋環境,但在繁殖季節則洄游至沿海或島嶼周圍,交配、產卵繁殖下一代,故被歸納為半外洋性種類;其他種類如:飛魷(Thysanoteuthis rhombus )、南魷(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 、菲律賓魷(Nototodarus philipinnes)、紐西蘭魷(N. sloanii)、澳洲魷(N. gouldi)也有此現象。
五、在200 餘種的魷類中,已知最大的魷類為大王魷(Architeuthis martensi),全長可達20 m,外套長約 5 m,體重超過1公噸。其肌肉內含有一種新陳代謝產物組織胺,人類難以接受,目前只有海獸、鯨魚、鳥類等生物會食用牠。
  最小的魷類為學名Pterygioteuthis giardi 的武裝魷,外套長僅2.5 ㎝。
六、在 1970 年以前,台灣地區頭足類的年產量約3萬公噸左右,主要以沿岸性的鎖管、烏賊、章魚為主,且大部分為拖網作業的混獲物,魷魚幾乎全由外國進口。1970年政府開始輔導國人進行遠洋魷魚資源開發,首先在日本海及紐西蘭海域作業;1980年漁法改進,由手釣轉成流刺網作業,不但效率高,且省燃油;1983年成功開發西南大西洋魷魚場,也陸續開發澳洲漁場、東南太平洋漁場、俄羅斯漁場,使1987年魷魚年產量達14萬公噸,除可滿足國內供需之外,也拓展外銷。1993年年產量更高達20萬公噸,成為世界上第三大頭足類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及韓國。
七、全世界總漁獲量自1970年的6,520萬公噸至1994年9,810萬公噸,成長率為 50 %,同一期間全世界頭足類的產量由100萬公噸增至280萬公噸,成長率為180 %,主要以日本魷(Todarodes pacificus)及阿根廷魷(Illex argentinus)的增產最多,依據FAO統計,2000年已超過400萬公噸,因此推測魷類可能成為人類迫切需求的蛋白質來源之一。
  1996年英國科學家Rodhouse & Nigmatullum,由捕食魷類的生物(如旗魚、鮪魚等大型魚類,抹香鯨、劍吻鯨、海象等海洋性哺乳類,信天翁等鳥類及企鵝等海獸類)的消耗量,估計年消耗量為2~4億公噸,若其中的1/4為人類利用,且去除肌肉含組織胺及較小型等不適人類利用的種類,保守估計全世界頭足類資源量應為5,000~ 8,000萬公噸。
八、以目前魷類資源分布的訊息,再依魷類棲息水層,成體體表的肉質、味道,以及開發的程度,評估具有大量族群的中、大型頭足類如下:
(一)棲息於大陸棚海域的魷類
  大西洋的歐洲北魷(Todarodes sagittatus)、歐非魷(Todaropsis eblanae) 及七星魷 (黑魷) ( Martialia hyadesi)。
(二)大陸斜坡產卵且棲息於大洋 200 m 以淺的魷類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赤魷(Ommastrephes bartrami),大西洋的蝙蝠魷(Sthenoteuthis pteropus), 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南魷 (S. oualanensis),印度洋東南的美洲大赤魷(Dosidicus gigas),三大洋的南洋魷(Todarodes filipporae)及各海域的飛魷(Thysanoteuthis rhombus)。
(三)棲息於不連續海山,水深超過 200 m 的種類
南極海的柯達爪魷(Kondakovia longimana),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北 日本爪魷 (Onychoteuthis borealijaponica),三大洋的非洲力士鉤魷 (Moroteuthis robsoni),北太平洋的力士鉤魷 (M. robusta) ,太平洋的小鰭道士手鉤魷 (Berryteuthis anonychus) 及八腕手鉤魷 (Gonatopsis bore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