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請提供台灣本土田螺以及台灣狗甘仔繁養殖技術資料?

  • 來函日期:100-10-29
  • 類別:貝類養殖

一、台灣本土田螺
(一) 種類
圓田螺:貝殼卵圓形,體層甚圓,殼口近圓形。貝殼褐色或綠褐色,平滑有光澤,殼高約4 cm。口蓋角質化呈黃褐色而有同心圓紋路。
石田螺:又名石螺或環稜螺,貝殼比圓田螺小型但殼形略修長,周緣略有一稜,貝殼暗綠色或綠褐色,殼高約2.5 cm。
(二) 養殖池條件
田螺生命力和抗病力都很強,在水源充足的水溝、水田、池塘均可放養。一般是以池塘養殖,池塘規格大小以容易分養、清池、整池為原則,水深在70 cm左右,池邊四周圍網以防止田螺逃逸。水面可以放養浮萍等,供田螺攝食,並在池中插上竹竿或木條等供附著性藻類繁衍,供螺攝食、棲息和產卵。
(三) 繁殖
田螺具有一對眼,一對觸角,成體雄性右觸角向內彎曲,變為交接器,是鑑別雌雄的一大特徵。田螺雌雄異體,卵胎生,其生殖方式獨特,田螺的胚胎和仔螺均在母體內完成發育,產出後即為小田螺,1年後性成熟。田螺為分批產卵,每年3-4月開始繁殖,在產出仔螺的同時,雌、雄親螺交配受精,同時又在母體內孕育次年要生產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約產出100-150只仔螺。
(四) 放養種苗方法
整池後,一般選擇在4-11月進行放苗養殖。每年的6-9月是田螺大量產卵的季節,按雌雄2 : 1的比例,從中挑選出15-20 g的雌螺投入池中,一般每立方米水量投放10隻雌螺即可。小田螺約經1年的養殖就可捕撈上市。
(五) 飼養與管理
田螺的餌料相當豐富,水中自然產出的有機質、微生物、水生植物幼嫩的莖葉等都是它的食料,也會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每年的繁殖季節時,可以適當餵食米糠、麥麩、黃豆渣及動物的內臟等,以強化種螺營養。投料時間為每天的8-9時,日投餌量為田螺體重的1.5%左右。視水色及透明度 (25 cm以上) 定期更換新水 (約10天1次),保持水質清淨。水溫在30℃以上時,要經常注入新水,加深水位使達到降溫目的,平時水深保持在30 cm為宜。冬季則白天可以降低水位,增加光照。夜晚加深水位保溫。田螺對農藥和工業污水比較敏感,故應注意避免,
還應注意鴨的為害。魚池中不能混養會攝食螺類之鯉魚、青魚 (黑鰡) 等。
二、台灣狗甘仔 (明潭吻鰕虎魚)
明潭蝦虎 (Rhinogobius candidianus) 俗名甘仔魚、狗甘仔、苦甘仔。
(一) 特徵
體延長,圓鈍而後方側扁,頭大而略扁,吻部寬鈍,雄魚吻部明顯長於雌魚。眼小而高,上側位,眼間隔極窄小,頭部具兩列主要水平狀乳突。鰓裂可達鰓蓋中線下方。口裂大,向後斜下延伸至眼前緣垂線下方,上唇較肥厚而略為突出。體被有櫛鱗,胸及腹部有極細小圓鱗,頰部和鰓蓋均裸出,第一背鰭前具有細小圓鱗,幾可達或超過鰓蓋後緣垂線之上。
(二) 習性
生活於熱帶地區,為河川中上游的優勢鰕虎,大多棲息於潭區或瀨區的岩石上,不喜好游動,屬底棲魚類。成魚於繁殖期具明顯的領域行為。鰕虎魚依生殖迴游方向可區分為:(1)溯河洄游產卵魚類 (anadromous fishes):這種魚種的成魚會溯游至淡水域的溪河中產卵,孵化後的稚魚,會順流而下,流至下游河口或海洋中成長,等成長到一定程度再溯游回溪河的棲地中產卵繁衍。例如:吻鰕虎、禿頭鯊、裸身鰕虎、黃瓜鰕虎等魚種;(2)降河洄游產卵魚類 (catadromous fishes):這種魚種大部分的時時間都棲息在淡水域的溪流河川中,當性成熟時,會順著水流降至河口,經一段時間後再到海洋的海域中產卵繁殖。稚魚在海域中孵化後,隨著海流,經由河口溯游回到溪河中成長;(3)河口區產卵魚類 (brackish water spawning fishes):這種魚類的棲息地主要以河口區的半鹹淡水域為主。稚魚孵化後,於海洋中成長發育,發育至某一程度後,再游回至河口區繁殖。例如:叉舌鰕虎、擬鰕虎、鯔鰕虎等魚種。
(四) 繁殖方法
種魚:雄魚第一背鰭以第二或第三棘最長,略延長成絲狀,倒置後可超過第二背鰭第二軟條位置;雌魚各棘約等高。尾鰭呈長圓形。體色成黃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個體體側具有不太明顯斑塊,鱗片基部有暗淡的橘色斑點。雄魚頰部及鰓蓋沒有斑點,雌魚通常亦無斑點。吻部有紅色線紋,項部具有數條橫向褐紋。背鰭棘皆呈紅褐色,鰭膜呈灰棕色,外緣呈黃色。胸鰭呈灰褐色,靠近基部有兩條紅棕色橫線,雌魚胸鰭基部有一黑斑。
雄魚達3.5 cm,雌魚成熟體長為5.80 cm;孕卵數約為199-856顆。以GSI值及某些部位具特殊鮮豔之婚姻色,推估其繁殖季,主要在夏季的5-7月及冬季11-3月。
(五) 成魚及種魚培育
明潭吻鰕虎魚能在池塘內能自行繁殖。因為體型小 (3.5-5.8 cm),仔魚及中型魚容易被同類殘食,所以從事單一養殖有點困難,故目前多採混養方式,並需經常進行間捕販賣,才能達成需求的年產量。欲進行人工繁殖時,可於間捕時,適量挑選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種魚,以雌魚1尾、雄魚2尾的比例,放入水泥產卵池中。
(六) 產卵與收集受精卵
產卵池之池底及池壁需用活動磁磚鋪設,再注入地下水、水圳的水等。產卵池水保持清新及流動,須有遮陽設施,以免長出青苔等。受精卵黏附於活動磁磚之後,雌魚會繼續照顧受精卵2-3天,當受精卵變化成快要孵出之受精發眼卵時,可同時將黏附於活動磁磚之受精發眼卵,一起移入帶水塑膠桶內,再移入魚苗池邊的孵化池。當稚魚孵出的2-3天稚魚卵囊也一起吸收消失時,可用排水的方法,將魚苗一起移放入魚苗池。
(七) 魚苗培育
以一批稚魚的數量,用大型的池子繼續養殖,此時可以供給較多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如輪蟲等,約第10天可以投餵水蚤等活餌,故放苗前約10-14天魚苗池須完成清池、施肥、注水 (水深約60 cm) 等工作。放苗後,魚苗成長相當迅速,飼養期間視水色每天每噸水潑灑約1-5 g豆漿或鰻魚粉。注排水時,盡量維持池水透明度13-16 cm。打氣可以防止氣泡病發生。約4週後可以養至0.7 cm之體型 (0.5分地2-3萬尾),此時可移入養成池中養殖。
(八) 養成
明潭吻鰕虎屬於雜食性魚類,於自然環境之溪流,在體長小於4.4 cm時,以水生昆蟲為主食。體長4.5-5.4 cm,以絲藻片段、水棲昆蟲和有機碎屑為主;5.5 cm則主要攝食絲藻片段。人工養殖者均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明潭吻鰕虎容易被同類殘食,無法進行高密度養殖。投餵時以少量多餐為原則,並經常進行分養工作,以求提高活存率與產量。1年可收成2次,目前採魚蝦貝混養方式,以充分利用水體,增加經濟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