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虎皮蛙與牛蛙的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其前景為何。

  • 來函日期:103-11-19
  • 類別:其他養殖

虎皮蛙與牛蛙的人工繁殖及養殖的歷史已有30年以上。屏東地區氣溫偏高,養殖方式已進化為溫室養殖,故能使其跨越冬眠習性為其優勢,本產業已能建立供需平衡的態勢,故建議從加入該產業之產銷班的模式入門。飼養飼料改為浮性飼料,可請飼料公司推廣人員,介紹本產業之產銷管道及養殖場設施。
虎皮蛙與牛蛙的人工繁殖重點:冬季前約11月挑選好的親蛙,最好雌雄分開飼養,雄蛙的鼓膜直徑比眼的直徑明顯要大,雌蛙則略小。等到第二年4月初再將雌、雄親蛙,以4-5 m2 一對及以1:1的比例,合併飼養於溫室外產卵池,可藉由春季天氣的回暖,以一冷一暖刺激其產卵。在臺灣約5月會有最後幾波比較弱的寒流;於此弱寒流期間或過後,會有吹起南風的現象,此時可利用人造雨刺激其產卵。交配時,雄蛙會伏在雌蛙背上並用前肢緊抱雌蛙腋部,一般在池塘的虎皮蛙,喜歡在有長草之池塘淺處產卵,或許雌蛙喜歡有可以趴附的物體,故在產卵池之浮性布袋蓮可用竹竿隔離、空出水面方便親蛙產卵及能控制浮性布袋與水中絲藻的增殖。抱對時間短約幾小時,長的可達2天。親蛙產卵時要求環境安靜,產卵季節盡量禁止閒人進出,以免干擾產卵造成停產。雌蛙產卵時,因腹部自身的收縮和雄蛙緊壓的力量,將子宮裡成熟的卵子,經泄殖孔不斷地排出體外,排出的卵浮在水面聚成一片。產卵後的親蛙,一般會有移出的動作或將受精卵 (產後20-30分鐘採卵) 移到孵化池,因為親蛙會在浮於水面聚成一片的卵上,不經意的跳動而影響卵的孵化率。蛙卵有動物極及植物極之分別,黑色稱之為動物極,白色為植物極,黑色可幫助吸收陽光促進發育,並避免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蛙卵受精後黑色動物極朝上, 白色植物極朝下,如果沒有受精,則白色植物極朝上,黑色動物極朝下。打氣及注水時,不要造成受精卵太大的震動與滾動。蝌蚪孵化以後,由於卵膜的溶解,會消耗水中大量氧氣,造成水中缺氧而惡化水質。這時要採取適當的流水或換水。虎皮蛙受精卵迅速發育,然後沉到水底大約3-4天即孵化完成,孵出4-15天的蝌蚪刮食附在水中物體表面的藻類及能一口吞下之浮游生物,故可在放蝌蚪苗前約10-15天,完成清池、施肥、注水 (水深約30 cm) 的工作,此後可以供給較多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如水蚤等。放苗後,蛙苗成長相當迅,飼養期間每天、每噸水視水色,潑灑約1-5 g豆漿或鰻魚粉,注排水時,盡量維持池水透明度13-16 cm,15天後投餵適合口徑之人工配合飼料。業者通常用蚊子幼蟲 (赤蟲) 投餵兩天後,即以人工配合飼料加入赤蟲、絲蚯蚓等,漸漸增加人工配合飼料份量,直至改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孵化後30天開始出現後肢、60天出現前肢,到第74-76天時四肢完全長成,尾部萎縮進而消失,從而變態 (由鰓呼吸變為肺呼吸時要能容易上岸以免死亡) 為幼蛙。幼蛙與成蛙均以投餵浮性人工飼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