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工養殖九孔苗,兩個星期急劇死亡,有無解決之道?

  • 來函日期:92-10-21
  • 類別:魚病防治

  有關人工繁殖九孔苗約兩星期急遽死亡之現象,目前仍未追查到確切之影響原因。茲綜合本所兩年來之現場調查及學者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1.調查各九孔繁殖地區之水質環境 (包括溫度、鹽度、pH、營養鹽和重金屬) 之結果均屬正常。
2.藻類經採樣及鏡檢調查發現,繁殖場的塑膠浪板上之矽藻生長良好者營養佳,成功機率高;反之,生長不良者,則種苗脫落程度嚴重,終至全池盡歿。
3.九孔幼生病原菌含量愈高者,種苗有脫落現象,甚至死亡;無病原菌或無法檢出者,則種苗未脫落,育苗成績佳。幼苗脫落應與水中病原菌之含量有關。
4.大部份成功之繁殖場使用二年齡種貝;有病害問題發生的繁殖場則使用一年齡種貝,可能與年輕種貝之幼生對細菌或環境變化之抵抗力較弱有關。
5.著苗密度太高,再加上矽藻類生長不良,致餌料供應不足,極易導致幼苗飢餓而在短時間內大量脫落。
6.台灣九孔繁殖業者十數年來皆自行培育二年貝做為種貝,由於近年來種貝在培育過程中遭病菌感染,育成率不高,繁殖業者無法獲得足量之二年齡種貝,乃大量而普遍使用一年齡之九孔做為種貝繁殖幼苗。因此,似與近年來之種苗脫落現象有極大的關聯性。雖然有部分業者使用一年齡種貝且繁殖成功之案例,但可能幸運地與當時養殖池或養殖用水尚無病原菌存在,或致病菌之總量不多有關。
7.據業者提供之訊息,繁殖期初期(約8-9月,水溫28-30℃) 繁殖成功的案例,可能因致病菌之總量未達致病濃度,九孔幼生乃得以存活;但是中末期 (約10-11月) 繁殖者失敗率最高,可能與病原菌總量之升高有關。綜觀九孔大量死亡期一般發生在4-5月 (成貝死亡,水溫24-26℃) 及10-11月 (幼生脫落,水溫24-26℃) 兩個高峰,因此推斷九孔及種苗之死亡原因可能與在水溫24-26℃時致病菌總量之上升有關 (未來將繼續追蹤調查)。
建議
1.種苗放養前應徹底洗淨、消毒著苗用浪板及種貝池,防止病菌孳生。
2.使用2年齡種貝,以確保精卵品質,增強種苗對環境變化及病菌之抵抗力。
3.養殖用水應先過濾,再以UV殺菌處理後再使用,俾防止不明病原進入種苗池。
4.宜控制幼生著苗密度,每片浪板以不超過500粒為佳,並增加浪板間距,使附著性藻類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而加速生長。
5.當藻類生長狀況不佳時,可考慮於種苗池內施肥,提供營養鹽以快速豐育藻類補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