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請提供毛蟹棲地環境之特性,以及相關生命周期與環境之需求,俾利生態工法之考量。南澳南北溪以往盛產毛蟹,受環境變遷及人為不當捕捉,其數量日漸稀少,宜蘭縣政府雖有封溪之保護措施,其棲地環境之重建尚待努力,公路設計擬考量其遷移通道,必要時排水設施可考量其棲地環境之特性加以塑造,若蒙提供指導必有助益。

  • 來函日期:92-02-07
  • 類別:甲殼類養殖

一、毛蟹的種類與分布
  毛蟹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方蟹科、絨螯蟹屬。它肉質豐厚,肉味鮮美,營養十分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是我國珍貴的水產品。台灣有兩種毛蟹:一種為日本絨螯蟹,俗稱淡水毛蟹,分布在台灣西部、北部及東北部的大小河川中;另一種則為東部特有的台灣絨螯蟹,俗稱青毛蟹。這兩種毛蟹的生殖季節不同,前者為秋季,後者則為春季。另外,前者分布較廣,除了台灣,日本北海道以南、韓國東岸、琉球群島以及中國東南岸都有分布,後者則為台灣的特有種。
  淡水毛蟹過去以淡水河產量最豐,不過,多年來淡水河中、下游水質嚴重惡化,上游則水庫及攔沙壩等多項水利工程,使得毛蟹無法降海及上溯以繁衍下一代,早已絕跡。目前,台中的大甲溪、苗栗的中港溪、新竹的頭前溪、北海岸的各小溪流及東北角的雙溪等流域,雖尚有淡水毛蟹生存其間,不過產量早已大幅減少;比起以前吃不完還可以醃起來慢慢享用的情景,實在相差太多了。
  至於青毛蟹則在東部各溪流都可發現其蹤跡,近年來因為過度捕捉的結果,其資源量也已明顯地減少。
  另外,一般人熟知的大閘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產於中國沿海各省的河川及湖泊,自古以來就被民間當成食用蟹種,因為體型較大,加上味道鮮美,受到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區華人的喜愛。
二、毛蟹的生活史
  毛蟹的一生經歷的幾個發育階段,其形態不盡相同。毛蟹在淡水中成長發育至成熟。成蟹又集群沿江河而下到半淡鹹水區域,進行交配、產卵、孵化育成子代。孵出即為蚤狀幼體。蚤狀幼體在半淡鹹水中蛻皮5次而發育成大眼幼體。大眼幼體具有很強的游泳能力,並已能適應淡水環境,此時隨著潮水進入江河。然後溯河而上,進入下一代的育肥和成熟期。產卵群體在繁殖以後於河口區自行死亡。這就是毛蟹的一生。
  由毛蟹生活史中可以看到,毛蟹一生需要經歷兩次群體遷移,以滿足其不同階段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其一即大眼幼體隨潮水進入江河,並於幼蟹期繼續上溯至中、上游之水潭或湖泊等靜水區,其目的是取得生長發育所需的餌料,稱之為〝索餌洄游〞。其二是毛蟹發育成熟,便隨江河順流而下至河口,以繁衍子代,稱之為〝生殖洄游〞。
三、毛蟹的生活習性
  毛蟹棲息在江河、湖泊、水潭中,喜歡水草豐盛、水質清淨、溶氧量高、無污染的水域。通常在岸邊或淺灘掘洞穴,也有隱藏在石縫水草叢中。在密度高的水域,大多隱伏於水底泥中。水草豐富的水域,對毛蟹生長有二大好處:一是毛蟹生長過程中,對溶氧量要求較高,因此它要求在水源清新、水草豐富的環境中生活;二是水草豐盛為毛蟹提供了棲息隱藏的場所,利於脫殼生長,同時水草還可以直接做為毛蟹的餌料。
  毛蟹的洞穴常常分布於高低水位線之間或水面之下,洞穴分散,曲線向下,呈扁圓形,深10-80厘米,底部不與外界相通。毛蟹是雜食性動物,食性較廣。雖喜食新鮮的魚、蝦及一些底棲動物,偶爾也會主動捕食青蛙及蝌蚪;但在一般情況下,毛蟹攝取植物性食物的機會比動物性食物多。據分析,在毛蟹的腸胃中植物的根、莖、葉及腐植物占60%以上。相互殘食、生性殘忍,是毛蟹的天性。受傷嚴重的毛蟹,尤其是剛脫殼的軟殼蟹,常常會遭到同類的襲擊而被食。
參考文獻
1.洪明仕、何平合、游祥平 (1992) 淡水毛蟹在台灣。中國水產,479: 9-20。
2.洪明仕 (1993) 南澳溪直額絨螯蟹族群動態及生物學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65 pp。
3.游祥平、何平合 (1986) 台灣產絨螯蟹之研究。博物館年刊,29: 111-116。
4.賴弘智、施志昀、游祥平 (1986) 室內孵化之日本絨螯蟹 (Eriocheir japonica De Haan) 幼苗變態研究。台灣水產學會刊,13(2): 12-21。
5.鄭金華 (1998) 毛蟹資源復育-毛蟹人工繁殖與標識放流試驗。潮訊,114: 7-10。
6.鄭明修 (1995) 淡水河澄清的指標生物-淡水毛蟹。台北市環保通訊,7: 9-11。
7.鄭明修 (1995) 會上山下海的螃蟹-毛蟹。科學研習,34(7): 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