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本馬頭魚之活魚運輸及人工養殖可行性初探

  • 作者:黃侑勖、何源興/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日本馬頭魚學名Branchiostegus japonicus,英文俗名Japanese horsehead fish,俗稱馬頭魚、紅馬頭及紅甘鯛等,為馬頭魚屬的魚類,主要分布於朝鮮、日本、南韓、越南、臺灣以及中國東海、黃海及渤海等海域;臺灣以北部、東北部、西南部及澎湖較常見,棲息深度為水下30~200公尺。外型特徵為體延長,側扁,頭背部於背鰭前方呈一多肉的脊,約至眼睛處陡降,狀如方形頭;背鰭前中央線上有一縱走稜脊。體呈銀白帶粉紅色,腹部白色,體側中央接近背鰭附近開始有成群黃色記號,體背部為紅色;自眼眶骨後方到前鰓蓋中央有一大三角形白色記號。背鰭粉紅色,中央有黃色不連續色帶,每條軟條間有小型白斑點;腹鰭黃色,前緣白色;尾鰭具5-6條輻射黃縱帶,縱帶下並無黃色小點,下葉呈三角暗色區。生活在沙泥底質的大陸棚,屬肉食性,以小魚、蝦等為食。為高價值的食用魚,肉質細嫩鮮美,冷凍後常外銷美、日等國;可利用延繩釣、底拖網及船釣等漁法捕獲。

今(110)年2月,與本所海洋漁業組合作的漁民在北部海域釣獲7尾日本馬頭魚,先蓄養在船上的活魚艙,靠港後送至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低溫水槽暫養1週,俟魚隻情況穩定後,再轉運至本所東部中心種原庫蓄養。由於基隆至知本的車程約需5-6小時,為避免魚隻於運送過程中死亡,處理與裝袋時需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1. 運輸前一天完全不投餌,以避免運送過程中,魚隻將未消化完全之食物吐出,污染水質。
  2. 由桶槽移入活魚運輸袋時需以材質柔軟之網具撈捕,並使用增加厚度之活魚運輸袋包裝,袋中放入低溫海水避免魚隻掙扎;全程儘量減少手部或網具之碰觸,以免魚隻體表受傷。
  3. 將水溫調整為18~20℃左右,運輸過程中定時檢查,若發現水溫超過22℃,則予以降溫。

此次釣獲之7尾日本馬頭魚平均體長約30 cm,目前蓄養於知本種原庫室內之1.8噸FRP桶槽中,以深層海水進行流水式養殖,水溫約為16~18℃,並以黑網覆蓋遮光,提高魚隻之安定性。馴餌過程先以南極蝦誘使開口攝食後,再以丁香魚作為主要餌料,每周固定投餵2次,投餵至所有魚隻均不再索餌即停止餵食,以免過多殘餌影響水質;每周抽除殘餌及排泄物等底泥雜質,以防寄生蟲或細菌等病原孳生。迄目前為止,已蓄養將近2個月,魚隻狀況穩定、健康良好。

本中心未來將持續引入日本馬頭魚進行培育,並收集水溫、水質及成長等養殖基礎資料,待種原數量足夠且達成熟體型後再進行人工繁殖技術開發等相關試驗。

目前蓄養於東部中心種原庫之日本馬頭魚狀況穩定、健康良好

目前蓄養於東部中心種原庫之日本馬頭魚狀況穩定、健康良好

投餵日本馬頭魚之餌料 - 複製

投餵日本馬頭魚之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