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餵魚苗吃香蕉皮可以抑制殘食?

  • 作者:許晉榮 / 企劃資訊組

在魚類育苗過程中,某些魚種,如石斑、尖吻鱸或淡水鯰魚等,經常會出現彼此攻擊並吞食同伴的殘食行為(cannibalism),因而造成相當高比例的損失,導致育苗率大為下降。漁民為減少殘食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採用的方法是適量、適時地提供合適的餌料,使魚苗飽食而不會向同伴下手;另外,也可利用定期分級的方式,將體型較大的魚苗分離飼養,以避免大吃小。不過這種方法有其限制,以石斑為例,在牠們還是尚未變態 (metamorphosis) 的「白身仔」時,很容易因為分級造成的緊迫和機械傷害而受損;有些魚種例如淡水鯰魚,即使體型相近也會出現嚴重殘食,因此分級的效果不大。

殘食基本上可被視為一種發生在種間的攻擊行為,在脊椎動物中,攻擊行為與激素及神經傳遞物質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血清動素 (serotonin)。因此,增加脊椎動物腦中的血清動素神經元活性,通常會抑制攻擊行為,反之則會促進,此在魚類亦然。血清動素的前驅物是色胺酸 (tryptophan),基本上,只要餵食含有較高量色胺酸的食物,當它們被消化道吸收後,藉由血液輸送到腦部,再經由酵素轉換,即可增加腦中的血清動素含量。筆者曾以不同色胺酸含量 (飼料乾重的0、0.25、0.5及1%) 的人工飼料餵食點帶石斑 (Epinephelus coioides) 魚苗,結果顯示,石斑魚腦中的血清動素含量隨著飼料中色胺酸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而殘食率及總死亡率則隨著含量的升高而下降,代表增加石斑魚腦中的血清動素含量的確具有抑制其殘食行為的效果。換言之,除了改變外在環境之外,改變魚類內在的生理狀態也能達到降低魚苗殘食率的目的。上述之藉由餵食色胺酸來抑制攻擊及殘食行為,在虹鱒、鱈魚、尖吻鱸、鯰魚及鯪魚等也陸續被證實具不錯的效果。

不過在飼料中添加純化的色胺酸畢竟會提高養殖成本,如果有較為便宜的色胺酸來源,或許在實用上就較為可行。台灣俗諺「失戀要吃香蕉皮」,可能是因為香蕉皮本身就是含色胺酸來源的天然物,可以抑制失戀造成的沮喪。最近印尼巴查查藍大學 (Padjadjaran University) 的Kiki Haetami團隊就真的把腦筋動到當地盛產的香蕉。低眼巨鯰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以往的屬名為Pangasius) 是東南亞一種很重要的養殖物種,可是魚苗養殖過程殘食率極高,甚至在幾天內就可能高達90%。Kiki Haetami等人以添加香蕉皮萃取物 (0、0.5、0.75、1及1.25%) 的飼料餵食低眼巨鯰仔魚 (1.4–1.6 cm) 21天後,分析其存活率及成長狀況發現,投餵添加0.5–1%香蕉皮萃取物飼料組的仔魚存活率略高於未添加者 (81.70%),其中又以添加0.75%者最佳 (86.96%),不過添加1.25%者之存活率反而下降至75.38%。在成長方面,餵食添加0.75%者雖然也有較好的成長,但與其他組差異不大。整體而言,對照組 (未添加) 與添加香蕉皮萃取物0.5–1%組之仔魚,無論在存活率或成長方面之表現均未達顯著差異 (P < 0.05)。因此,雖然Kiki Haetami等人認為利用香蕉皮可以降低魚類的殘食率,但顯然還需更有力的實驗數據才能說服有意使用者吧!

低眼巨鯰又稱低眼無齒𩷶、虎頭鯊、鯊魚鯰,是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養殖物種

低眼巨鯰又稱低眼無齒𩷶、虎頭鯊、鯊魚鯰,是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養殖物種
圖片來源:https://inlandaquatics.com/iridescent-shark-aquarium-care-guide/(左);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380.html(右)

 

參考文獻
Haetami, K., I. Zidni, R. Rostika and W. Ginanjar (2019). Effect of addition of banana peel extract on commercial feed as an effort to reduce patin cannibalism (Pangasius hypophthalimus) larval stage. Asian J. Fish. Aquat. Res., 4(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