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腔棘魚活化石

  • 作者:曾萬年/臺大名譽教授

腔棘魚(Coelacanth)是1938年12月22日,由當時擔任南非東倫敦博物館館長、時年32歲的瑪嬌莉.拉蒂瑪(Marjorie C. Latimer)發現,牠是一尾長約1.5米、藍紫色體表綴著珍珠白斑點的肉鰭魚類。這條魚非比尋常,於是她立刻寫信附上手繪圖,請遠在英國渡假的南非魚類學家Dr. J. L. B. Smith鑑定。Dr. Smith將牠命名為 Latimeria chalumnae,以資紀念發現者。腔棘魚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牠4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被認為早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就與恐龍同時滅絕了,因而有「活化石」之稱。無獨有偶,60年後,一對美國新婚夫婦在印尼Sulawesi島渡蜜月時,發現第二種腔棘魚,法國科學家將之命名為Latimaria menadoensis

我曾經兩次遠赴南非開會,有幸參觀JLB Smith魚類學研究所(今南非水生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腔棘魚標本。第一次去參觀腔棘魚,是因為參加第六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The 6th Indo-Pacific Fish Conference, Durban, South Africa, 20-25 May, 2001,)。當時已高齡95歲的拉蒂瑪博士親自蒞臨大會演講,因而有幸目睹其風采,她因發現腔棘魚留名百世,2004年過世。第二次參觀腔棘魚,是2007年參加歐盟的烏魚計畫( EU/FP6 MUGIL project, 9-11 May, 2007, Grahamstown, South Africa),因會議正好在水生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舉行,讓我更進一步認識腔棘魚。

腔棘魚生活在95-160米深海域,白天躲在洞穴裡,晚上出來覓食。代謝率低、食物需求量少是她存活到今天的主因。雄魚可長到1.6米、體重65公斤,雌魚可長到2米、98公斤。壽命60-80歲,12-15歲性成熟。卵胎生,出生的體長就有37公分。牠最特別的是長著奇特的肉質肢體狀胸鰭和尾鰭,游動時好像陸上四足動物爬行。人類一直渴望找到足以支持達爾文的演化理論,陸上動物演化自海洋的證據,腔棘魚的發現,彌補了這個理論的失落環節。

 

延伸閱讀: 深海潛魚4億年:追蹤活化石腔棘魚之謎( A fish caught in time : the search for the coelaca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