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憶日本鰻產卵場調查的一段往事

  • 作者:曾萬年/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1986年8月暑假,筆者飛往久違的母校東京大學報到,搭乘白鳳丸研究船從橫濱港出發,前往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調查日本鰻產卵場。回程時,白鳳丸順著黑潮北上沿著臺灣東部繼續採集標本,中途在沖繩停泊時,下船搭機回臺灣。

一個月的海上調查,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網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來回採集,每天引頸期盼的就是能採獲柳葉鰻,以了解日本鰻產卵場的位置及其柳葉鰻的漂送過程。鰻魚在海洋產卵,產卵之後就死亡,生下的子代叫柳葉鰻,柳葉鰻順著海流漂流回到河川生長,長大成熟後再降海產卵,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採集最小體型的柳葉鰻,是尋找日本鰻產卵場最有效的方法。日本從1950年代開始尋找日本鰻的產卵場,一直到1991年才發現,比丹麥海洋科學家1922年發現歐洲鰻產卵場的時間足足晚了約70年。

這次日本鰻產卵場的調查航次是由東京大學Kajihara教授擔任領隊,這是他退休之前,最後一次出海調查,日本稱之為退官紀念航海。這次航海的部分經費,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IOC)補助,韓國和泰國可免費派遣代表參加。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因此只能自費前往,筆者好不容易得到臺大孫震校長補助來回機票和東大海洋研究所補助船上伙食費才得以成行。

這次的產卵場調查,最大的貢獻是採獲體型較小的柳葉鰻,因而推測日本鰻產卵場應該就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為1991年東京大學Tsukamoto 教授研究團隊發現日本鰻產卵場奠定基礎。這次航海的最主要目地是採集柳葉鰻,外國人不能輕易碰觸其標本,更別說參與柳葉鰻研究了。好說歹說,總算給了筆者一些臺灣東部黑潮流域測站的浮游生物標本,當然沒有包括非常珍貴的柳葉鰻標本。泰國科學家在船上協助筆者鑑定浮游生物標本中的中層魚類 (mesopelagic fishes) 仔稚魚種類,筆者回國後很快寫了一篇中層魚類的晝夜垂直洄游論文,發表於臺大海洋所刊 (1988年),總算不虛此行。

這件黃色T-shirt 上的logo, 讓我想起以上的陳年往事

這件黃色T-shirt 上的logo, 讓我想起以上的陳年往事

該航次中,大型浮游生物網所採獲的各種海洋生物,圖中間為柳葉鰻 (Katsumi Tsukamoto 教授提供)

該航次中,大型浮游生物網所採獲的各種海洋生物,圖中間為柳葉鰻 (Katsumi Tsukamoto 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