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沿近海域珊瑚礁分布廣泛,適合硨磲蛤生存,然近年來由於人為過度利用、河川污染及極端氣候等因素之影響,使當地漁業資源及硨磲蛤數量急遽減少。有鑑於此,臺東縣政府遂於2005年將富山附近海域劃設為保護區,2010年進一步擴大其範圍 (圖一),並明令禁止採捕各類水產動植物,進行當地天然漁業資源之復育。
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之劃設,雖然可使當地的硨磲蛤免於遭受採捕,然由於幼蛤需4~7年時間才能成長至成熟、產卵,依靠其自然回復之速度甚為緩慢。臺東縣政府為進行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硨磲蛤之復育,於2020年向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研提「臺東縣硨磲蛤復育計畫」,並委由本所進行該保育區內硨磲蛤之豐度與棲地調查,另將本所人工繁殖之諾亞硨磲蛤 (Tridacna noae) 移植到該保育區內,以加速其復育速度。
根據2020年調查結果,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總共記錄到12顆野生的諾亞硨磲蛤;本所同年於3月及6月在該海域各進行一批次的移植,共計移植50顆諾亞硨磲蛤及1顆長硨磲蛤 (T. maxima),每顆硨磲蛤都附上編號,以利後續之成長與活存率的調查 (圖二)。
圖一、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包括核心區及永續使用區
圖二、每一顆人工移植之硨磲蛤附近均結附標示編號以供追蹤
2020年8月21日進行水下調查時發現,人工移植之硨磲蛤中有3顆諾亞硨磲蛤及1顆長硨磲蛤死亡,尚餘47顆諾亞硨磲蛤,活存率達92.2 %,平均殼寬17.6±6.1 cm。秋冬期間由於當地海況不佳、海水濁度高,未進行調查。今 (2021) 年5月12日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移植之諾亞硨磲蛤尚有39顆活存,活存率76.5 %,殼寬介於11~32 cm之間,平均20.1±5.3 cm;其中除了編號30-32及35之諾亞硨磲蛤無成長外,其餘皆較移植初期之殼寬增加0.5~4.5 cm。6顆死亡的硨磲蛤疑似遭受章魚等捕食,另有2顆推測係受到4月份之舒力基颱風影響,遭強浪衝擊而流失。另,本次調查時在安天宮水道出海口附近新記錄到1顆新生之諾亞硨磲蛤,殼寬5.5 cm。
今年本所持續執行臺東縣府委託計畫,規劃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增加50顆以上人工繁殖諾亞硨磲蛤之移植,並加強進行新生硨磲蛤之分布調查,以評估資源復育效益。
圖3 本年度新紀錄之新生諾亞硨磲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