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紅甘鰺群聚苗栗離岸風場

  • 作者:藍揚麒、翁進興/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在政府積極推動綠能發展的政策下,我國首座離岸風場於2019年在苗栗龍鳳漁港外海設置完成,目前雖然沒有禁止漁民進入風場內作業,但是密集的風機機座,限制了流刺網及拖網等漁法之作業,對漁民造成影響。為了降低離岸綠能發展對當地漁業的衝擊,水試所於2020年在風場內進行貝類養殖試驗,評估若可行,將輔導漁民轉型經營,俾利綠能與漁業之並存共榮。

本所為了解牡蠣、黑蝶貝及貽貝於中水層之成長與活存狀況,今(2021)年4月27日於苗栗進行水下浮式養殖設施之設置(圖一);設置1個月後,在5月26日潛水調查時發現有魚群聚集,其中以紅甘鰺幼魚(圖二左)數量最多,另外還有長尾單棘魨(圖二中)及烏鯧幼魚(圖二右)。貝類養殖設施設主體及籠具具有類似魚礁之功能,可為周遭的水產生物幼生提供棲息及躲避敵害之場所。另外,設施上附著有大量藤壺並吸引麥桿蟲(圖三)聚集與棲息。浮游性的藤壺幼生剛變態附著固定於基質時期,其殼尚未硬化,是許多魚類及甲殼類幼生捕食的對象;而麥桿蟲則是海草生態系中的要角,其身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與EPA的比例更高達50%,可說是棲息其間的魚蝦幼苗最佳營養來源。

我國離岸風機預定設置面積約30萬公頃,為現有潮間帶牡蠣養殖面積之 30倍,透過貝類離岸養殖,可提高貝類產量;此外,相關養殖設施亦可提供水產生物幼生棲息、躲避敵害及索餌之場所,有助於當地漁業資源之增裕及復育,創造離岸風場及漁業雙贏局面。

圖一、水下浮式養殖設施示意圖

圖一、水下浮式養殖設施示意圖

圖二、水下浮式養殖設施聚集不少魚群,左起紅甘鰺幼魚、長尾單棘魨及烏鯧幼魚.PNG

圖二、水下浮式養殖設施聚集不少魚群,左起紅甘鰺幼魚、長尾單棘魨及烏鯧幼魚

圖三、附著於貝類養殖籠具上的麥桿蟲

圖三、附著於貝類養殖籠具上的麥桿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