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沙烏地阿拉伯海域儒艮救援及追蹤首紀錄

  • 作者:徐華遜/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海洋哺乳動物中的儒艮(Dugong,圖1),在分類學上屬於海牛目(Sirenia)下儒艮科(Dugongidae)的物種。海牛目僅有兩科,其中海牛科(Trichechidae)的三種海牛(Manatee)皆分佈在大西洋沿岸海域,有些亦會在美洲的內陸河流出現;而儒艮科在近代原有兩物種,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儒艮(Dugong dugon),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沿岸海域,從紅海、東非、澳洲、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至日本沖繩群島皆有紀錄,臺灣最後一筆紀錄則是1986年於小琉球擱淺後死亡的個體;另一種巨儒艮(Hydrodamalis gigas)則因人類過度獵捕,在18世紀末便已宣告滅絕。海牛跟儒艮可以從尾部的形狀來加以區分,海牛擁有扇形尾部,儒艮則是像魚類般的叉形尾。海牛目動物均以海草為主要食物,又有鰭狀的前肢,在淺水區上浮的時候,身上批散著海草,遠遠望去乍看之下有如魚尾人身的怪物,因此海牛或儒艮都連結著「美人魚」的傳說。

圖1、海牛目下儒艮科的儒艮(Dugong dugon)

圖1、海牛目下儒艮科的儒艮(Dugong dugon)

儒艮體長可以長到4公尺,體重達400公斤,族群主要的威脅來自於棲地破壞及過度獵捕,因此長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受威脅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評估為易危(Vulnerable, VU)等級,同時在2000年被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列入附錄一(Appendix I),顯示其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國際貿易及進出口。

阿拉伯灣(Arabian Gulf或Persian Gulf,又稱波斯灣)擁有世界第二大,僅次於澳洲的儒艮族群,因此沙烏地阿拉伯的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自2016年起,便委託法赫德國王石油與礦物大學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針對阿拉伯灣海域的儒艮族群進行調查與研究,主要是蒐集沿岸擱淺死亡個體的肌肉及骨骼,並從目擊通報的紀錄來進行族群分布的研究。

筆者服務於沙烏地阿拉伯法赫德國王石油與礦物大學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時,2021年1月13日,研究團隊於與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交界的Ras Abu Gamys海域進行調查,接到刺網作業的漁民通報一隻儒艮被網具纏住無法脫困。研究團隊抵達現場便立即下海檢視個體的健康狀況(圖2),並藉由生殖孔位置判斷為雄性(圖3),體長經量測後為290公分,除尾部被刺網網具纏繞而有些掙扎痕跡外,整體看來為一健康的成熟個體。檢查完儒艮身體狀況後,進一步於尾柄部位結附一SPOT(Wildlife Computers)衛星定位標識籤,該類型的標識籤能即時傳輸衛星定位位置與溫度資料,隨即完成野放。

圖2、2021年1月13日於阿拉伯灣的Ras Abu Gamys海域,一隻體長290公分的儒艮受困於刺網網具

圖2、2021年1月13日於阿拉伯灣的Ras Abu Gamys海域,一隻體長290公分的儒艮受困於刺網網具

圖3、由生殖孔與前肢的相對位置,判斷該儒艮為雄性個體

圖3、由生殖孔與前肢的相對位置,判斷該儒艮為雄性個體

1月17日,即放流後第五天,終於接收到人造衛星傳來的第一筆資料,整個追蹤過程於同年的6月2日結束。從衛星定位的移動路徑來看(圖4),141天的追蹤過程中,該儒艮持續往南移動至海灣南部,有時甚至會到潮間帶區域停留,但並沒有往北移動至族群數量較多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沿岸,或者卡達西部沿岸海域,顯示Ras Abu Gamys海域的海草覆蓋狀況仍能在冬季維持儒艮攝食所需,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標識放流個體,以及棲地環境的調查,才能對儒艮的移動及攝食生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此次針對儒艮的救援及追蹤行動,為全世界繼澳洲之後,首度成功的紀錄。

圖4、2021年1月13日至6月2日該儒艮的移動路徑

圖4、2021年1月13日至6月2日該儒艮的移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