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因應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本所遠赴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採樣

  • 作者:嚴國維、李茂熒、黃仕豪、胡家維/海洋漁業組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在日本近海發生日本史上最強地震,芮氏規模高達9.0的震度,不僅造成超過2萬人罹難,地震所引發的巨大海嘯,也淹沒福島核電廠的發電機,冷卻水系統因此失靈,致使反應爐心及保護殼熔毀。除當下周圍的冷卻水立即受到輻射污染,後持續加入的冷卻水也無法避免,並有雨水滲入其中,因此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之「污染水」越積越多。核電廠採用多核種處理系統(ALPS),雖號稱能將水中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降至安全相關規定標準值以下,但由於處理水仍存在氚,因此持續堆放在核電廠空間,嚴重影響除役作業,並且即將滿載。

日本政府於2021年4月宣布2年後將稀釋分批排放含氚廢水,為了確認含氚廢水的排放符合國際之安全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成立專案小組,自2021年9月起對日本排放作業展開相關的審查與驗證。我國也為因應此問題,由核能安全委員會(前原子能委員會,下稱核安會)、農業部、外交部、交通部、衛福部、海委會及國科會等相關部會,以跨部會合作方式,確實掌握日方排放資訊、建立海洋擴散預報模式、強化海水與漁獲輻射監測及落實公開資訊。

今(2023)年8月24日東京電力公司開始排放了ALPS含氚廢水,此舉無疑直接衝擊我國每年6至11月北赴西北太平洋公海作業約90艘秋刀魚漁船。除可能造成秋刀魚漁業產品的風評危害,並可能影響國人食品安全。特別是ALPS的處理是否足夠完善,及氚是否顯著進入生態系統著實令人擔憂。為確保秋刀魚漁業永續、保障國人食品安全及消除對ALPS處理水排放的憂慮,農業部特別派遣本所水試一號,於9月11日啟程前往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進行漁場環境取樣。歷時22天的航行及取樣,研究團隊飽經高緯度狂風大浪的侵擾,終於在10月2日圓滿達成任務,返回基隆正濱漁港。本次航程的取樣規劃考量秋刀魚的棲息深度(0-200m)、日方排放管的排放深度(12m)以及秋刀魚的餌料生物等漁場環境生態相關性,在秋刀魚漁場設置6個採樣站點,除了每站進行浮游動物的採集以確定食物鏈是否受到汙染外,也透過分層(5m、15m、100m和200m等4個不同深度)海水採集方式,將高達2公噸分層海水攜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用來確認漁場環境受到汙染與否。此外,水試一號的研究團隊成員也透過釣具捕獲白腹鯖、鬼頭刀及赤魷等當地生態系統生物樣本,並與該海域作業的臺灣秋刀魚漁船聯繫,成功接駁秋刀魚漁獲。上述所有樣本均送往國內專業實驗室進行核種檢測,以確保漁場環境、生態系統及漁獲物不含有氚、銫134與銫137等放射性物質。目前所有樣本的結果已陸續出爐,所有採集樣本、海水及秋刀魚漁獲的含氚檢測結果均低於最小可測量值,加馬能譜分析的銫-134及銫-137也均未檢出。檢測結果將於完成分析後第一時間公開於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https://tworis.aec.gov.tw/),歡迎參考。

本次任務其實並非本所首次應對核災後的問題,早在2011年福島核災當年,本所就已透過水試一號完成了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2次的取樣工作,且協助秋刀魚業者釐清秋刀魚漁場環境放射性物質濃度及漁獲均符合標準。此後,本所自2016年起也與核安會合作,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漁場進行環境海水樣本採樣和檢測,直至今日所有的樣本檢測結果均符合標準。此外,日本福島核電廠於本年10月5日開始第二批含氚廢水的排放作業,農業部也將對海水、環境生態樣品、漁產持續嚴密監控,以確保我國海域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

水試一號投放浮游動物採集網過程

水試一號投放浮游動物採集網過程

水試一號採水設備投放之現場操作

水試一號採水設備投放之現場操作

水試一號與我國籍秋刀魚漁船會合畫面

水試一號與我國籍秋刀魚漁船會合畫面

水試一號在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釣獲之漁獲-赤魷

水試一號在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釣獲之漁獲-赤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