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與海洋旅行家-革龜的短暫邂逅

  • 作者:賴繼昌、何珈欣、徐華遜、翁進興/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李彥宏/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本所陸棚性資源復育研究團隊今(2023)年3月於澎湖鎖港海域搭乘當地定置網蔡宗衛船長之澎舢101號漁船出海執行調查計畫時,意外邂逅一隻背甲長約120公分、海洋中少見的革龜,在確保個體無損傷的情況下,留下珍貴影像紀錄(圖1~3)後,隨即迅速將其放流回歸海洋,並由蔡船長通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善盡海洋公民共同守護海洋生物資源之職責。

圖1、定置網起網作業時發現革龜身影

圖1、定置網起網作業時發現革龜身影

圖2、革龜短暫擱淺於定置網內

圖2、革龜短暫擱淺於定置網內

圖3、蔡船長迅速將定置網網身壓低,協助革龜回歸海洋

圖3、蔡船長迅速將定置網網身壓低,協助革龜回歸海洋

本次所巧遇之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又稱棱皮龜、楊桃龜,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5種爬行動物之一,也是海龜界首屈一指的巨人,成熟個體之背甲長度平均約150至200公分,體重可達數百公斤。在全球現存的7種海龜中,是唯一的革龜科(Dermochelyidae)物種,其他6種海龜(赤蠵龜Caretta caretta、肯氏龜Lepidochelys kempii、麗龜L. olivacea、綠蠵龜Chelonia myda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平背龜Natator depressus)皆屬於海龜科(Cheloniidae)。革龜和其他六種海龜有著很大的差別,沒有硬殼之背甲,背甲上大多為五道隆起之稜脊,頭部及四肢也沒有鱗片,全身都被皮革狀的皮膚包覆,體色呈深灰色,全身有白色或粉紅色斑點,其中革龜頭頂上的粉紅斑點,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可以被用來辨識不同之個體。此物種屬大洋洄游性物種,不僅洄游範圍非常廣泛,且可進行深潛,最高紀錄可深潛至水下1280米,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三大洋海域皆有其族群分布蹤跡,其中太平洋的族群數量最為危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將其瀕危等級列為易危(Vulnerable, VU)。路透社在2013年的一篇報導指出,在過去的27年裡,西太平洋革龜的數量下降了78%,達極度瀕危狀態,甚至預測太平洋革龜將在20年內滅絕。

時至10年後的2023年,尚有幸於臺灣周邊海域目睹此一珍貴物種在短暫停留於定置網後,健康無虞的繼續其旅程,心中備感慶幸之餘,亦不免對其未來擔憂。該物種洄游範圍甚廣,近年偶有發現其擱淺於岸際之狀況,且最終很少能助其成功回歸大海,歸納死亡原因為遭廢棄漁網纏繞或將塑膠製品誤認為水母吞食,可見其生活環境已遭受人為威脅,加上長期誤捕壓力、產卵場海岸開發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暖化對其卵的孵化率及性別(高溫有利於卵孵化為雌性)之影響等,再再對這個已在地球存在約一億年的大洋旅行家帶來挑戰。本次的海上巧遇,除了讚嘆其美麗與罕見,亦期望透過民眾自主性保育觀念的建立及我國動物保育法案的持續推動,讓下一代仍然能夠保有持續與這個美麗物種邂逅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邵廣昭等(2020)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2.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https://www.oca.gov.tw/ch/index.jsp)
  3. 郭芙(2013)20年內恐滅絕的深潛高手:革龜(https://e-info.org.tw/node/84109)
  4. 路透社報導(https://torontosun.com/2013/02/27/pacific-leatherback-turtle-faces-extinction-in-20-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