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外型獨特的蛙形蟹-旭蟹培育試驗觀察

  • 作者:林峰右、魏梓傑、吳育甄、葉信利/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翁進興/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旭蟹Ranina ranina (Linnaeus, 1758) 俗稱蛙形蟹、海臭蟲、倒退嚕、鱟貝切、西姑麻等,屬於蛙蟹科、旭蟹屬,為該屬唯一現存種。其形態有別於一般的蟹,頭胸甲呈長型生長,頭胸部的腹甲前寬後狹,且螯足粗壯,鉗掌寬而扁,因似蛙又似蟲而得多種稱號。分佈範圍廣泛,日本、澳洲東部、斯里蘭卡、東非和南非、臺灣以及中國的廣西、廣東等地皆可找到牠們的蹤跡,臺灣以澎湖捕撈量較高,主要棲息地為10至50米深的砂質環境。旭蟹肉質鮮甜,蟹膏濃郁,在臺灣的食蟹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每公斤價格介於450~650元之間不等,依體型大小而異,屬於高經濟價值蟹種,但其天然資源逐年枯竭,因此人工繁養殖技術的開發實有必要。

本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2月13日於澎湖海域捕獲3隻雄性及17隻雌性旭蟹,並於15日送達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進行蓄養。此批旭蟹平均體重為681.1±157.1 g,外觀色澤呈現鮮豔的橘紅色,雌雄性別主要可從甲殼型態及上緣的鋸齒分辨,雄性個體大,甲殼上緣呈方型直角狀,鋸齒較寛大(圖1左);雌性個體則小,甲殼上緣呈現橢圓狀,鋸齒較短小 (圖1右)。另外也可從腹板的外觀判別,雄性個體腹板尖直 (圖2左),雌性個體則較為寬圓 (圖2右)。觀察其行為發現,旭蟹移動時除了會"倒退嚕"之外,也會"向前”爬行,遇到障礙物時還會利用雙螯向外推動嘗試撥開阻礙,有別於螃蟹的橫向移動。

旭蟹具有強烈的潛砂特性,將其蓄養在鋪有砂子的缸中會快速的潛進砂裡,只露出兩個長長的眼柄觀察四周環境,當有人影晃動時,眼柄會往回縮,而後就立即再伸出眼柄勘測環境。若缸中未鋪砂或厚度不足則會反覆撥動泳肢,不斷嘗試想潛進砂中。在有水狀態下幾乎所有個體都會潛入砂裡,將水排乾後,則會緩緩爬出砂子四處爬行,可能因感受到不適而嘗試尋找有水的環境。另,蓄養過程觀察發現,旭蟹離開砂底環境爬行時,容易因重心不穩而翻覆,且在無沙環境下,會因甲殼失去摩擦力而難以自行翻身。潛砂特性的好處為個體間領域性及攻擊性低,單位面積可容納較多個體,但相對的,因潛入砂裡而無法觀察到是否出現生病、斷肢、行動遲緩甚至死亡等異狀,導致單一個體出現狀況時未能馬上處理,進而影響其他個體健康度,這也是目前在養殖管理上遭遇的問題。

本批旭蟹目前已在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蓄養1個多月,海水鹽度為33-35 psu,水溫約24-26℃,每日投餵魚肉、小卷、牡蠣、蛤蜊等餌料。蓄養第14天後,有2隻母蟹開始自然抱卵,卵粒固著在腹甲的附肢上 (圖3),卵徑約為620 μm,且已成功受精並持續發育 (圖4)。抱卵的母蟹依舊會潛進砂裡,蓄養期間如未刻意檢查,則不容易發現有母蟹已抱卵。目前嘗試調整各項環境操作,逐步建立旭蟹繁養殖的生產參數,為日後產業應用或海洋資源復育做準備。

雄性甲殼上緣呈直角狀,鋸齒較為寬大(左);雌性甲殼上緣為尖,呈楕圓形,鋸齒較短小(右)

圖一、雄性甲殼上緣呈直角狀,鋸齒較為寬大(左);雌性甲殼上緣為尖,呈楕圓形,鋸齒較短小(右)

雄性個體腹板尖直(左);雌性個體腹板較為寬圓(右)

圖二、雄性個體腹板尖直(左);雌性個體腹板較為寬圓(右)

母蟹抱卵情形

圖三、母蟹抱卵情形

旭蟹受精卵

圖四、旭蟹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