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族箱惱人貝蚤的防治

  • 作者:陳冠如、蕭玉晨、陳念慈、莊凱婷、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貝蚤是介形蟲的俗稱,屬於節肢動物門、介形蟲綱( Ostracoda)生物,為外部具有兩個似軟體動物瓣殼的小型甲殼類。臺灣淡水介形蟲的種類有數十種,常出現在水田、河流、池沼、溝渠、湖泊及養殖水體。貝蚤體長通常小於5毫米,外型常為腎形或卵形(圖1),雜食性,以藻菌類、浮游動物及有機碎屑為食。身體可概分為觸角、觸鬚、軀幹、尾叉與附肢,當其瓣殼開合時,可見觸角及觸鬚伸出殼外;從幼體需要經過數次脫殼,才能轉變為成蟲,在堅硬的瓣殼未完全形成前,容易被魚類攝食。貝蚤常成群出現,在魚缸底層及缸壁(圖2) 快速游動,族群數量少不會影響水中生物,但數量多除有礙觀賞外,也容易對缸中生物造成傷害(圖3)。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嘗試以本土淡水魚-高體鰟鮍、羅漢魚及臺灣鬥魚來防治貝蚤,觀察結果顯示,這三種本土魚皆會攝食貝蚤,其中以臺灣鬥魚攝食效率最高(捕食快又多)。臺灣鬥魚對於淡水小型觀賞魚蝦應屬較溫和之魚類,所以在淡水觀賞魚缸或水草造景缸中若出現貝蚤,不妨混養較小體型的臺灣鬥魚來防治。

圖1、貝蚤外型常為腎形或卵形

圖1、貝蚤外型常為腎形或卵形

圖2、貝蚤穿梭於魚缸底層及缸壁

圖2、貝蚤穿梭於魚缸底層及缸壁

圖3、貝蚤夾附在羅漢魚臀鰭

圖3、貝蚤夾附在羅漢魚臀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