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澎湖本島南部海域硨磲貝復育

  • 作者:張致銜、翁進興/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鄭維毅、謝恆毅/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郭庭羽/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沿近海區域擁有多樣的海洋生態系包括豐富的珊瑚礁棲地,非常適合硨磲貝生長。過去調查顯示,在澎湖本島南部周邊海域原本擁有相當豐富的硨磲貝資源,然而近年來因為受到過度利用,數量大為減少。有鑑於此,澎湖縣政府於2006年公告禁止採集硨磲貝,2016年起更修正規定澎湖海域硨磲科所有物種均不得採捕、持有、販售、處理及利用。

由於海域長期生態背景資料為評估野外硨磲貝族群資源的重要基礎,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自110年起委託本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進行硨磲貝資源調查及復育工作。111年本所在澎湖南部海域調查結果顯示,澎湖南部海域可記錄到四種不同的硨磲貝,平均密度約1.02顆 / 100 m2,其中以諾亞硨磲 (Tridacna noae) 為主要優勢種,其次為長硨磲 (T. maxima) ,至於鱗硨磲 (T. squamosa) 與圓硨磲 (T. crocea) 均甚為少見。

除了野外資源調查,為增裕澎湖海域硨磲貝資源,本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硨磲貝種苗繁殖培育作業,同時評估將人工繁殖之幼貝移植野外的可行性與適合之海域,並逐步建立標準的作業程序。

今 (112) 年8月15-16日,研究團隊將前一年人工繁殖並經中間育成的100顆1歲齡、平均殼長5.28 ± 0.46 cm之鱗硨磲幼貝 (圖1) 進行移植試驗,移植地點包括澎湖本島南部之香爐嶼海域 (70顆) 與近岸之鎖港杭灣海域 (30顆),水深皆介於3-5米間。其中85顆採自然移植法 (圖2),作業方式係選取適合硨磲貝大小的底質礁岩凹洞,運用槌子、鑿子等工具,將小洞鑽鑿成適合幼貝固定之大小後鑲嵌上去,除可防禦敵害與物理性衝擊外,仍然預留可成長的空間,並運用定位地釘進行水下定位。另外15顆則採用萬年網包覆處理法 (圖3),將已鑲嵌至小洞之幼貝,再用萬年網覆蓋,防止遺失或其他掠食生物干擾。

圖1、由本所澎湖中心繁殖之1歲齡鱗硨磲幼貝,體長約5 cm

圖1、由本所澎湖中心繁殖之1歲齡鱗硨磲幼貝,體長約5cm

圖2、自然移植法

圖2、自然移植法

圖3、萬年網包覆處理法

皇圖3、萬年網包覆處理法

移植之後,研究人員每過一段時間即進行潛水調查,觀察幼貝活存與成長狀況(圖4),結果顯示,鎖港杭灣及香爐嶼海域幼貝之活存情形迄目前為止仍然相當良好。在此呼籲在地居民與遊客,務必遵守相關法規,不要採捕野外硨磲貝,共同維護這個珍貴的資源,讓澎湖海域硨磲貝族群生生不息。

圖4、潛水返回調查觀察幼貝成長狀況

圖4、潛水返回調查觀察幼貝成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