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蝦類肝胰腺微孢子蟲(EHP)的新傳播宿主~蜻蜓及其若蟲

  • 作者:楊明樺、陳盈達、吳豐成/東港養殖研究中心

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及草蝦(Penaeus monodon)為全世界主要的海水養殖蝦種,兩者佔海水蝦類養殖產量的8成以上,在海洋蝦類資源逐漸減少之際,藉由養殖生產的貢獻更顯重要。惟過去數十年來,蝦類養殖產業遭遇各種病毒、細菌以及真菌性疾病的危害,每年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在海水蝦眾多病原當中,尤以2009年首度被報導的肝胰腺微孢子蟲症(hepatopancreatic microsporidiosis, HPM)最為棘手。該病由肝胰腺微孢子蟲(Enterocytozoon hepatopennaei, EHP)傳染,其在分類上屬於真菌類,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蟲,會危害蝦子的肝胰腺組織小管上皮細胞,干擾正常的營養吸收,因此被感染的蝦子雖然攝食正常但成長緩慢,養成時間拉長,飼料效率變差,導致體型參差極大,且因羸弱體瘦易受弧菌感染,開始出現持續少量死亡情形,養殖戶可能因疏忽而未能即時處理,而使損失加大。

EHP目前在白蝦已經證實會經由種蝦生殖過程垂直傳染給無節幼蟲(Khac et al., 2018)。水平傳染部份主要是經口攝入帶有EHP的水和餌料,其中是否有相關宿主或載體等媒介動物協助EHP散播,是建立蝦場生物安全需要釐清的的重點。目前已知美國似殼菜蛤(Mytilopsis leucophaeata)為EHP的載體(Munkongwongsiri et al., 2021),另外蝦類會經由攝食遭汙染的生餌如豐年蝦、多毛類沙蠶及軟體動物而感染EHP(Kesavan and Sudhakaran, 2019; Karthikeyan and Sudhakaran, 2020; Thitamadee et al., 2016)。Dewangan等人(2023)則是證實蜻蜓(圖1)及其若蟲(nymph)(圖2)亦為EHP的天然宿主與傳播途徑,為首例昆蟲會散播EHP的報導。

圖1、蜻蜓體型小又移動性高,傳統戶外養殖池難以隔離

圖1、蜻蜓體型小又移動性高,傳統戶外養殖池難以隔離

圖2、蜻蜓若蟲(水蠆)為蝦類養殖池做水期間常見的水生昆蟲

圖2、蜻蜓若蟲(水蠆)為蝦類養殖池做水期間常見的水生昆蟲

Dewangan等人在2019-2021年間於中國廣東省爆發EHP的蝦類養殖池 (白蝦的感染率為83%,草蝦為73%)廣泛收集包括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昆蟲等水生生物。蜻蜓科昆蟲總共蒐集了綠胸晏蜓(Anax parthenope)、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和青紋細蟌 (Ischnura senegalensis)的成蟲及若蟲(水蠆)等樣品,分別萃取其組織DNA後,以PCR方法檢測是否帶有EHP,結果3種蜻蜓的成蟲及若蟲都呈現陽性,其他水生生物包括字紋弓蟹(Varuna litterata)和美國似殼菜蛤也檢測到陽性。Dewangan等人進一步以共棲的攻擊試驗證實了帶有EHP的青紋細蟌若蟲會感染EHP給白蝦,而帶有EHP的白蝦亦會感染青紋細蟌若蟲;同時證實健康白蝦攝食帶有EHP的青紋細蟌和薄翅蜻蜓的若蟲後,也都會遭受感染。

以上3種蜻蜓及其若蟲均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淡水與鹹水區域,養殖場很難完全隔絕,且傳統養殖業者於放苗前習慣先做水培養餌料生物,更加容易吸引蜻蜓產卵,以往只知道其若蟲會捕食蝦苗造成危害,現在則新增傳播EHP的風險。目前已知蝦場預防EHP的做法,除了放養SPF蝦苗,放養前徹底清潔消毒養殖池,以及確保水源不帶有EHP之外,池子注水後最好省略做水步驟,以降低蜻蜓產卵的機率。此外,過去提倡搭設的防鳥網雖可阻絕鳥類等體型較大的生物,但對於水蠅(可能帶有急性肝胰腺壞死症病原)及蜻蜓等昆蟲並無防範效果,建議將傳統戶外養殖場升級為室內設施型養殖場(圖3),進一步強化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各種病原的宿主或載體入侵養殖池。

圖3、室內設施養殖場裝設沙網可以有效防範蜻蜓等昆蟲入侵

圖3、室內設施養殖場裝設沙網可以有效防範蜻蜓等昆蟲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