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鞍帶石斑魚性成熟非侵入性判定方法簡介

  • 作者:邱沛盛、黃政軒、朱永桐、葉信利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蔡惠萍/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鞍帶石斑魚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為鱸形目 (Perciformes)、鮨科 (Serranidae)、石斑魚屬 (Epinephelus) 魚類,俗稱龍膽,是臺灣重要的海水養殖魚種。鞍帶石斑魚的生殖成熟 (reproductive maturity) 對雌魚來說即是卵母細胞發育至最後成熟和排卵,雄魚則是精子形成。在卵黃形成的最後階段可觀察到卵徑發育大於400 μm或生殖孔自然流出精液。

我們一般係透過軟管抽取法檢查鞍帶石斑魚的生殖腺發育程度來判定生殖成熟與否 (圖1),但此方法需將魚隻從水池中抓起、麻醉、搬運至操作平台上才有辦法檢查,操作人員還需從生殖孔將軟管伸入採集卵細胞並檢視卵徑發育情形,過程需仰賴經驗 (找到生殖孔、軟管深度、吸取程度等),且較耗費人力及時間。此外,若生殖腺還尚未發育到一定程度,軟管也無法順利採集到卵細胞。

圖1、目前常以軟管伸入種魚生殖孔抽取生殖腺組織判定成熟度

圖1、目前常以軟管伸入種魚生殖孔抽取生殖腺組織判定成熟度

採血檢查血漿中的卵黃蛋白原 (Vitellogenin, Vg) 濃度是另一種判定雌性性成熟程度的方法,目前已被成功應用在許多魚類身上,例如:小鱗喙鱸 (Mycteroperca microlepis)、橫紋九刺鮨 (Cephalopholis boenak)、歐洲海鱸 (Dicentrarchus labrax) 及虹鱒 (Oncorhynchus mykiss) 等。然而,鞍帶石斑魚因為體型巨大、肌肉較厚,找到血管與使用長針頭也有一定的技術難度 (圖2),若麻醉時間掌握不好,魚隻提早甦醒將會對操作人員造成危險。

圖2、大型石斑魚類採血所需的雙套針頭,需先找到血管位置,再拔除內針,裝上注射筒採血,需要俐落的操作技術與經驗

圖2、大型石斑魚類採血所需的雙套針頭,需先找到血管位置,再拔除內針,裝上注射筒採血,需要俐落的操作技術與經驗

以上兩種侵入性方法,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與經驗要求較高,而另一種透過採集皮膚黏液判斷性成熟度的非侵入方法,則相對較為容易。科學家發現在條紋鱸 (Morone saxatilis) 及尼羅吳郭魚 (Oreochromis niloticus) 的皮膚黏液中也可以檢測到Vg,不必採血;另外,研究證實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成功判別杜氏鰤 (Seriola dumerili) 和黃鰭鮪 (Thunnus albacares) 性別。

Palma et al. (2019) 利用此法來判定鞍帶石斑魚的性成熟階段,當皮膚黏液中開始測到Vg時,就代表大約再經過7-11個月後就可以觀察到初級卵母細胞,可據以提早判定雌性性成熟的時間。可惜的是此法僅能用來檢測雌魚,因為在雄魚皮膚黏液中測不到Vg。雖然如此,此非侵入性方法仍可作為判定其他魚類性別的參考,特別是那些難以透過軟管採樣或採血檢查的大型、易受搬運緊迫的魚類。

延伸閱讀: Palma, P. et al. (2019).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atened giant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Aquaculture, 50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