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餐桌上的珍饈--印度牛尾魚

  • 作者:陳岳川、龔淑仁、葉宇庭、謝恆毅 /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印度牛尾魚(Platycephalus indicus)分類上屬於鱸形目 (Perciformes) 牛尾魚科 (Platycephalidae),澎湖俗稱牛尾仔或竹甲(圖1)。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暖水域,是棲息於泥沙底質的底棲性魚類。頭部呈扁平的三角形,從嘴至眼部之間的最大厚度只有約2–4公分,眼位於頭頂部,兩眼眶間隔稍寬。鼻孔每側2個,後鼻孔稍大,鼻孔處略向下塌陷。頭頂部有四個近乎平貼的小棘,鰓蓋最外緣各有一長一短的硬棘(圖2),鰓蓋硬棘下方有一皮質瓣狀物,口寬大,口裂長達至眼部下方,有單一寬帶狀的鋤骨齒,吻部朝上。魚體在接近頭部處略呈寬扁,向尾部延伸而呈圓柱狀。魚體背部呈褐色,有8至9個橫向深褐色雲狀斑紋及一些不規則的小斑點,腹部為白色或淡黃色。具先雄後雌的性轉變特性。

圖1、印度牛鬼魚(左起:背面、腹面與側面)

圖1、印度牛鬼魚(左起:背面、腹面與側面)

圖2、鰓蓋有一長一短的硬棘

圖2、鰓蓋有一長一短的硬棘

牛尾魚科成員外型相近,不易分辨,而以尾鰭斑紋差異性較大,可作為判斷種類的主要依據。印度牛尾魚是牛尾魚科中體型最大者,最大體長可達1公尺,尾鰭為截形尾,上半部為白色中間帶有一條黑色斑紋,中段為鮮黃色,下方也有一條黑色斜縱帶斑紋;同科的眼斑牛尾(學名)魚尾鰭具有褐色小斑點,日本牛尾魚(學名)的深褐色斑點則相對較大(圖3)。

印度牛尾魚平時隱身於與體色相近的沙泥底質中,僅露出雙眼,因游泳能力弱,只能以埋伏方式等待獵物靠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張開大口瞬間吞食獵物。通常以底拖網、一支釣、延繩釣等漁法捕獲,其外型雖然醜陋,但肉質細嫩清甜,頗具經濟價值。

圖3、牛尾魚科魚類的體態相近,不易分辨,以尾鰭斑紋差異性較大

圖3、牛尾魚科魚類的體態相近,不易分辨,以尾鰭斑紋差異性較大,可作為判斷種類的主要依據。A印度牛尾魚;B眼斑牛尾魚;C日本牛尾魚 (B、C圖:引用自澎湖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