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蓋玉軒博士專題演講紀要-海鮮的秘密

  • 作者:水產加工組/易琮凱

海洋佔地表面積2/3,從中捕撈的漁獲目前是我們餐桌上少數來自野生的食物,但人們對這些食材,卻缺乏清楚的認識。本所於本(112)年7月6日邀請福又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蓋玉軒博士以「海鮮的秘密」進行學術專題演講。蓋博士曾任職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多年來透過擔任社區大學講師及網站宣導,致力推廣海鮮飲食文化。

蓋博士提到由於人口增加,漁業資源供不應求。水產品的供應主要仰賴捕撈漁業與水產養殖,但兩個產業在發展上均面臨瓶頸。水產養殖因為氣候異常,飼養風險升高,加上可資應用的水土資源有限,在寸土寸金的考量下,能高密度放養、耗氧率低的養殖魚種已成為不得已的選擇,其中越南湄公河沿岸的博氏巨鯰 (巴沙魚) 正因符合這樣的條件而成為養殖寵兒,其每公頃產量可達250 ~ 500噸,遠大於吳郭魚的10~15 噸/公頃,但其每公斤國際均價僅為吳郭魚六成 (約為新台幣73元),究其原因在於飼養過程中可能使用大量添加物,導致收成後的加工需經多次清洗,估計該成本約占售價一半。                

漁撈方面,由於過度利用已使多項物種的產量銳減,業者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只能不斷尋找其他的替代魚種,像是麥當勞的麥香魚為何口感和民眾認知不同,即是由於早期的黃線狹鱈被替換為藍尖尾無鬚鱈,而切片鱈魚則是以大比目魚取代所致。又如所謂的貴妃鮑係以菱鰭魷切片製成,這些原料的置換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商業需求而為之。

最後蓋博士介紹一些選購海鮮的眉角,例如可以從觸鬚是否捲曲來判斷鎖管是否經過藥水泡發;牡蠣因營養需求生長在淡水出海口,因為與未處理的生活汙水排放區域重疊,常有諾羅病毒爆發,選購與烹煮均需格外留心。另外,他也提到塑膠微粒受到重視是由一篇研究報告開始,目前已確認塑膠微粒無法進入水產品肌肉組織,而是會在1~2日內由消化道排出。本次演講讓同仁對於常見的海鮮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有助於日後民眾提出相關問題時的釋疑解惑。

水產加工組張晏瑋副研究員代表致贈本所推廣品予蓋玉軒博士(左)

水產加工組張晏瑋副研究員代表致贈本所推廣品予蓋玉軒博士(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