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滿足牠們的「口與眼」-海水魚苗培育所需面對的挑戰

  • 出版日期:112-09-01
  • 點閱數:178
  • 修改時間:112-09-27

海水魚類的養殖技術現已被應用於穩定生產特定魚種,以供應糧食及觀賞水族飼養需求。不論是食用魚及觀賞魚,皆一定程度的仰賴野外採捕,而相關的漁獵活動可能會對這些海水魚類的族群及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及干擾,最終造成海洋資源匱乏。因此,持續精進海水魚類的水產養殖技術可減緩資源量下降及確保其永續利用 (Chen et al., 2020; Madhu et al., 2016; Moorhead and Zeng, 2011; Palmtag, 2017; Sadovy et al., 2001)。在發展海水魚類的養殖技術過程中將面對許多挑戰,其中「魚苗培育」(larviculture) 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項 (Callan et al., 2018; Holt, 2003)。

海水魚苗通常相當微小、脆弱,對環境及水質的變化相當敏感,在營養需求上也較稚魚及成魚嚴格,通常在孵化後48-96小時即需開始攝食,因其卵黃囊多半已消耗殆盡,開始要由內因性營養期轉換為外因性營養期,此時需要捕食外源性的食物,稱為「首次攝食階段」(first feeding stage)。如果飼養人員沒有在適當的時機投餵餌料而使魚苗「餓到」,即便之後再補充餌料,魚苗也無法順利成長、活存,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稱之為「不可逆致死點」(point of no return, PNR) (Baensch and Tamaru, 2009; Callan et al., 2012; Leis, 1989; Leu et al., 2015; Suzuki et al., 1980; Pereira-Davison and Callan, 2018)。因此,常見到前一天觀察育苗池內還有密密麻麻的魚苗,隔天觀察卻大量減少甚或完全消失的狀況。

總之,讓魚苗成功捕食餌料生物以度過首次攝食階段已然成為海水魚苗培育所需面對的關鍵挑戰;影響捕食餌料成功與否,取決於多項因素,這些因素可以總結為魚苗 「口與眼」的需求。「口的需求」與動物性餌料生物有關,包含餌料生物的種類、大小及密度等,「眼的需求」視該魚種視覺能力而定,環境光照及濁度亦有顯著影響,此外也有些因子同時與口、眼需求相關,例如水中微細藻類的添加。當我們要開發一新魚種的繁養殖技術時,深入探討並建立這些參數對成功培育魚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