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光閃耀的龍形巨物-大吻沙蛇鰻

  • 出版日期:113-03-01
  • 點閱數:61
  • 修改時間:113-04-01

大溪漁港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鄰近龜山島漁場的觀光漁港,其深海拖網作業漁獲除了是許多研究生們從事海洋底棲或深海生物研究的重要素材來源,為培育海洋漁業研究學者的重要搖籃,更是外籍學者來訪時指名前往朝聖的地方。

筆者初次踏進大溪漁港的下雜魚作業區,感受到漁工卸貨來回往返堤邊,加工業者沖洗這些漁獲物後蓋上碎冰保鮮,貨車滿載前往下一站處理時那熙來攘往的熱鬧氛圍,煞是有趣。在那忙碌嘈雜的喧鬧人聲和船聲中,一籃籃覆蓋的碎冰下仍有些生猛活跳的身影深深吸引我的目光,便是筆者後來投入分類研究的對象-蛇鰻。

蛇鰻科在分類系統上的地位為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新鰭亞綱 (Neopterygii)、海鰱總目 (Elopomorpha)、鰻形目 (Anguilliformes)、糯鰻亞目 (Congroidei)、蛇鰻科 (Ophichthidae)。根據其在鰓條骨 (branchiostegal rays) 和尾部的形式可更進一步區別成兩亞科:蛇鰻亞科 (Ophichthinae) 及油蛇鰻亞科 (Myrophinae),前者交疊之鰓條骨連接於舌弓 (hyoid arch) 上,不具尾鰭且背鰭和臀鰭不相連;後者交疊之鰓條骨游離不與舌弓相接,背鰭、臀鰭和尾鰭連成一片,尾鰭不發達或僅有鰭膜覆蓋。根據美國加州科學院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 CAS) 官網的子網站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 (Fricke et al., 2023) 統計,全世界共2亞科62屬364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邵,2023) 最新的資料顯示,臺灣水域有2亞科25屬70種分布。

蛇鰻科是鰻形目魚類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類群,在臺灣僅次於俗稱薯鰻的裸胸鯙,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海域,少數種類甚至能適應河川下游及河口交界處等鹽度變動較劇烈的環境,部分物種可完全生活在淡水,例如龍口蛇鰻屬 (Lamnostoma) 及荳齒蛇鰻屬 (Pisodonophis) 等。大部分蛇鰻為底棲型,強而有力的尾部可以把底質掀開並藏匿其中,棲息的底質如珊瑚礁、砂礫、泥灘或海草床等環境,深度從表層的潮間帶至超過1,000 m的深海均有分布,經常為拖網或延繩釣等漁法的捕獲對象。蛇鰻的同類中較為人通曉的是俗稱土龍的波露荳齒蛇鰻 (Pisodonophis boro),其膨大的鰓部及因經常磨損受傷而有類似皮下滲血的尾端,被坊間稱此特徵為「葫蘆頭」、「胭脂尾」,而事實上多數屬於蛇鰻亞科的物種均有此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