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周邊海域浮游動物生物量與漁場環境之關係

  • 出版日期:93-06-01
  • 點閱數:223
  • 修改時間:108-06-13

通常海洋生物群集出現,容易被人類捕獲並加以利用的海域稱為漁場。而隨著漁獲之對象生物的不同、漁獲季節的不同、以及生物本身索餌、產卵或躲避敵害等生理生態特性之不同,漁場的變動就顯得非常複雜。因此,如何機動掌握魚蹤,研判漁場重心位置,是漁業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利用傳統的漁撈經驗及魚類洄游的規律性來研判漁場位置,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隨著氣候變遷及其他因素,我國許多傳統漁場及漁期已逐漸失去既有的準則,故亟待新模式的建立。海洋中浮游動物的多寡間接地影響到漁場的良窳,而這些游泳能力比較弱的微小生物,本身受到分布於海洋中之葉綠素甲或營養鹽類等,所謂的基礎生產力之影響,也受到其他海洋環境因子及天氣變化所左右。本研究嘗試分析浮游動物與水溫、鹽度、葉綠素甲、營養鹽類等海洋環境因子間關聯性以,找尋具有代表性之指標因子,期能建立漁海況預報或速報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