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參加「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旗魚及劍旗魚工作小組聯合會議」心得報告

  • 出版日期:97-03-01
  • 點閱數:109
  • 修改時間:108-06-13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簡稱ISC) 為政府間科學性國際組織,1995年於日本成立,設立之目的在強化北太平洋鮪類等高度洄游性魚類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的科學研究與合作及建立多國管理體制,並提供保育與永續利用該等資源之科學基礎。ISC於1996年設立大目鮪、北方黑鮪、劍旗魚等3種魚種之統計及工作小組;1999年成立旗魚工作小組;2004年再由大目鮪工作小組中分出混獲工作小組。各工作小組主要任務為瞭解高度洄游性魚種及其相關魚種族群現況;統計小組則負責收集、交換並建立漁業與生物學資料,作為資源評估及漁業監控之基礎。工作小組需定期提交會議結果與工作報告至委員會。
  我國於2002年正式成為ISC會員,目前會員國包括:台灣、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墨西哥及中國等;觀察員則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美洲熱帶鮪類保育委員會 (IATTC)、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研究組織(PICES) 及太平洋委員會秘書處 (SPC)。目前ISC的主要工作項目為:(1)定期評估及分析與北太平洋鮪旗魚類有關之漁業及相關資訊;(2)提供鮪旗魚類資源狀況之科學發現或結論之報告,例如資源豐度趨勢、漁業發展及養護需求;(3)規劃執行與協調國際與國家間鮪旗魚類研究之提案;(4)在會員的要求下,考量前述事務以外的其他事務。ISC每兩年舉辦一次年會,而工作小組會議舉行的時間與地點亦由ISC決定,通常在年會間分別舉行。工作小組會議必須完成會議中指派之各項工作,送交ISC。
  旗魚工作小組 (Marlin working group, MARWG) 及劍旗魚工作小組 (Swordfish working group, SWOWG) 聯合工作會議於2007年3月19-26日假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舉行,此次MARWG討論內容包括:(1)重新檢視北太平洋紅肉旗魚資源評估工作;(2)討論及優先處理增加漁具選擇性分析之方法;(3)評估族群資源現況。SWOWG則包括:(1)完成漁業統計資料彙整;(2)重新檢視並確認族群結構;(3)討論時間序列CPUE (catch per unit effort),以利未來進行北太平洋劍旗魚資源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