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雲嘉沿岸海域放流斑節蝦,推動蝦類栽培漁業,造福漁民

  • 出版日期:93-12-01
  • 點閱數:237
  • 修改時間:108-06-13

本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今年繼續執行蝦苗放流計畫,並已於6月間在東石海域進行第一波的斑節蝦蝦苗放流,為數43萬尾,平均體長約為3.54 cm。今年全年預計將放流3-5 cm的蝦苗100萬尾、10-15 cm的中蝦1萬尾,對豐富雲嘉沿海水域的蝦類資源將有很大的助益,不僅造福漁民,而且進一步帶動台灣栽培漁業的發展。斑節蝦為高經濟價值之海產大型蝦,是台灣西部海域重要的漁業資源之一,近幾年因過度被捕撈,使得資源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因此大量繁殖斑節蝦優質種苗,並經中間育成至仔稚蝦階段,然後放流於河口或內灣等淺水海域,以增加沿海斑節蝦的資源量。本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以100尾種蝦進行人工繁殖,每3天篩選1次,挑出生殖腺發育良好的種蝦置入產卵桶待產。產卵受精後,經洗卵過程,放入塑膠桶孵化,孵出至「蛾仔」期時,蝦苗放入育苗池,一直培育至「正游廿天」期。接著將正游廿天期的蝦苗收集到室外池進行中間育成;室外池要先作好水質調整、生物餌料培養、雜魚蝦之殺除等準備工作。蝦苗放養1週後,才開始投飼料,30天後長到3 cm以上,始可作為放流之用。放流前先作標識,92年度採用的是剪開尾扇作為放流標識蝦,此法較耗人力,今年改採螢光標識法,依1000:1 (放流蝦總數:標識蝦尾數) 的比例進行標識,共標識了500尾幼蝦。標識蝦混入待放流的蝦群中,並調整蓄養池的鹽度,使與放流海域的鹽度相似,好讓放流蝦入海後,能迅速適應環境。放流後,工作人員會每2週到魚市場採樣調查1次,以進行後期效益評估工作。